河西走廊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学术界倍受关注的重大课题,尤其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再度升温,成为学术界与政府部分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农民问题、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快速的经济转型,城镇化迎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对推进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对响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了解河西走廊城镇化现状,基于城镇化内涵,应用熵值法对该区域20个县域(1995-2012年)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借助GIS和GeoDA软件平台,测算城镇化重心的变化趋势,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之间空间差异,揭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综合水平测评结果:①20个县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均趋于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嘉峪关市、金川区综合得分最高,阿克塞和肃北得分次之、张掖和武威二市及所辖县区得分相对较低,城镇化综合水平西高东低以及层级差别特征明显;②各县域城镇化子系统演变表现出经济城镇化主导空间城镇化,影响社会城镇化作用明显,人口城镇化增长缓慢,凸显了河西走廊各县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③各子系统在各县域表现出一高全高,一低全低的特征并且市、区级城镇发展明显高于县级城镇,在河西走廊大的地理环境下,城镇发展一体化特征不明显。(2)通过对河西走廊各县域城镇化重心迁移测算,空间自相关以及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热点区探索分析可知:①城镇化综合水平重心在酒泉市肃州区,重心由肃州区西北部向东南部再向东移动,时段性移动距离较长,连续时间断内移动距离较短,表现出局部地区的波动性和反复性;②城镇人口重心总体移动方向与城镇化综合水平重心移动相似,在个别年份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4年,每一年城镇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大,四年间移动方向呈“Z”型,其余年份重心移动不显著,也出现局部地区的波动和反复;③通过对Moran’s I指数的计算与检验,河西走廊各县域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自相关不明显,空间格局呈现微集聚或弱集聚分布,总体格局较稳定;④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热点区*iG指数统计检验知,形成以嘉峪关市、玉门市、金塔县为中心的片状热点区和以甘州区、民乐县及凉州区、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主的块状冷点区,四个时间段内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格局较稳定,呈西北高簇值和东中南低簇值特征。(3)河西走廊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力量起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GWR模型对各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路网密度与人均水资源量对城镇化产生正向作用,而城镇人口密度产生负向效应,在不同区域各因素对城镇化影响差异明显,其中水资源对河西各县域城镇化水平限制作用大。
其他文献
当前模型和数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模型和数据源之间互相进行访问和资源获取的能力不足,缺乏一种通用机制将模型与数据源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研究人员常常面临有数据却
城镇密集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关于城镇密集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推
期刊
基于河流地貌学的河床地形分析是河床演变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定性、半定量的河床演变分析逐步向定量分析转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河床演变地形分析的数
海洋资源是一项宝贵的国家财富。对海洋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将促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有效实行,有利于将海洋资源引入市场,使资源的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并通过允许使用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