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反馈的MIMO系统线性预编码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信息论的角度,很早便有研究指出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配置多根天线可以带来相对于单天线系统可观的容量增益。由多天线系统带来的空间分集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为了利用由空分复用带来的频谱效率提升,预编码技术作为一种分集和复用的平衡(trade-off)方法被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使用。要充分发挥预编码技术的优势,发送端信道状态信息(CSIT)的获取就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对基于有限反馈技术的MIMO系统线性预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说明发送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T对MIMO系统的容量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CSIT进行线性预编码的设计是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也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在发送端获取CSIT。在大多数的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的互反性原理无法实现(例如典型的频分复用FDD系统),所以要在发送端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只能通过反馈的方式。反馈完全的信道信息是不现实的,这将占用大量的反向链路资源。因此,有限反馈技术的运用将解决如何获取CSIT的问题。本文对目前主要的利用有限反馈技术来解决MIMO系统中线性预编码的问题的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又重点研究了一种典型的基于有限反馈的预编码方案——基于Grassmann流形码本的线性预编码。文章从预编码矩阵的选择准则入手,通过建立预编码矩阵在Grassmann流形中的数学模型以及解决如何设计码本的问题,详尽的描述了这种方案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数据仿真对不同预编码准则,不同码本大小等因素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反馈量的大小对反向链路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如何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减少反馈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在随后的章节中利用一个新的数学工具——子空间跟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在Grassmann流形中对预编码矩阵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预编码矩阵的生成方法,并且对其性能和关键系数进行了数据仿真和分析比较。经过了上述的理论基础的描述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根据不同的信道时变特性来调整反馈量的线性预编码方案。这个方案中将Grassmann流形码本和子空间跟踪方法相结合,得到一个最佳的预编码矩阵反馈回发送端,能够减少反馈量,从而减少对反向链路的影响,同时保证整个系统的性能。本文通过数据仿真的结果证明了上面的结论,并且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新的预编码方案能够在不同的信道时变特性下都获得较好的性能,在性能和反馈消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均衡。最后本文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无线城市的期盼及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具有更高吞吐量的IEEE 802.11ac/ad标准随之产生。本文主要基于上述这两个标准,研究当WiFi节点中间节点发挥中继/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各个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广泛关注,跨越了众多研究领域,如: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神经科学,统计学,模式识别等。随着技术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定位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其中,辐射源无源定位以其良好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在航海、航空、航天和电子战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以
对于需要存储大量数据且保证随时随地处理用户请求的企业来讲,容灾备份、性能诊断和优化、安全分析等多方面的管理需求使企业在存储管理上的投入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寻求更有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虚拟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相关的研究。由于人类的面部表情和情感非
目前,本体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应用本体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即希望通过本体对信息的表达实现语义级的共享和重用,从而为智能代理提供交流工具。本体的推理技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求各类侦察接收机必须要具有更宽的输入带宽、更高的分辨率及灵敏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能处理多个来波信号,
串行高级技术附加装置(SATA)作为新一代的硬盘接口总线,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SATA1.0(1.5Gbit/s)、SATA2.0(3.0Gbit/s);采用原生命令队列(NCQ)机制提高了命令的执行效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使得用户难以从其中快速定位所需要的具体信息,从而出现了“信息过载”现象。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出现将用户从浩瀚信息检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