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BD10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U25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统计资料表明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其多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间常无明显分界,易侵犯重要神经结构,难以做到手术完全切除,预后差,复发率、病死率高。而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不能高度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目前脑胶质瘤仍为神经外科领域的难治性疾病,而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成为神经外科的研究热点。和其他部位肿瘤一样,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或失活。胶质瘤本质上是一种多基因异常疾病,其发生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细胞循环周期的改变、生命周期的延长以及细胞调亡缺陷等,从而出现细胞增殖失控及恶性转化。与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的细胞通路主要有磷脂酰肌醇3-激醇(P13K)信号转导通路、Ras信号转导通路、Wnt信号转导通路和Notch信号转导通路等。寻找与胶质瘤发病相关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发现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新策略,是神经外科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BTBD10基因含BTB/POZ功能域,位于人染色体的11p15.2区域,全长2551bp,含245-16721bp开放阅读框架,编码475氨基酸的蛋白,蛋白分子量51.7Kd。前期研究在对18例脑胶质瘤进行表达谱芯片筛选及聚类分析中发现:芯片数据提示BTBD10表达量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发生下调,平均Ratio值为0.218。基因表达谱Hierarchical聚类发现与BTBD10表达谱相近的基因有:血管性肠肽(VIP)、肿瘤蛋白p53结合蛋白(TP53BP1)、p淀粉样蛋白前体(APBB1)、8氧化鸟嘌呤糖基酶(OGG1)、促性腺素诱导阻抑蛋白(GIOT1)、MADS转录增强子2C(MEF2C)。MTC为模板RT-PCR结果显示BTBD10在检测的8种正常组织中,脑组织中高表达,而心、肺、肝、肾、胰腺组织中表达量较低。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BTBD10在正常成人脑组织中表达量高,在7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表达量都下降,BTBD10在胶质瘤/正常脑组织的表达量比率与芯片数据基本相符。在肝癌、卵巢癌和肺癌中BTBD10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BTBD10基因与脑胶质瘤高度相关,有可能成为新的脑胶质瘤治疗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BTBD10基因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检测BTBD10在大样本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培养过表达BTBD10基因的细胞株,初步探讨BTBD10基因调节胶质瘤细胞增殖水平的可能机制。第一部分BTBD10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BTBD1OmRNA和BTBD10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杂交检测BTBD10mRNA和BTBD10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各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正常脑组织中BTBD10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高;各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脑组织(P<0.05);在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中表达量较低,而在高级别胶质瘤(Ⅲ-Ⅳ)中表达水平更低,低级别和高级别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TBD1O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中BTBD10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且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降低,提示BTBD10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第二部分BTBD10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目的:构建BTBD10慢病毒表达载体,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BTBD10基因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表达载体(pLV-UbC-GFP-3FLAG)酶切后进行胶回收载体片段,目的基因与载体片段同源重组后转化感受态细胞,用菌落PCR鉴定转化子,阳性克隆测序鉴定,质粒抽提,与无内毒素病毒包装质粒、膜蛋白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测定慢病毒滴度。结果: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均证实,插入序列完全正确,包装病毒产生病毒悬液的滴度为3.42×108TU/ml。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BTBD1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为研究其在胶质瘤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以其为靶点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第三部分BTBD10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了解BTBD10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后,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发挥肿瘤调控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BTBD10慢病毒载体、空载体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U251人胶质瘤细胞株,正常培养U25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前后BTBD10和CyclinDl 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杂交检测BTBD 10、磷酸化Akt(pAkt)和CyclinD1蛋白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水平,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的U251细胞和转染空白载体的U251细胞相比,转染重组BTBD10病毒载体的U251细胞中BTBD10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的磷酸化水平下调,CyclinDl 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检测结果表明,与未转染的U251细胞和转染空白载体的U251细胞相比,转染BTBD10的U251细胞中凋亡细胞明显增多,早期凋亡细胞达14.64%,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未转染的U251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U251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状态基本相同,部分细胞处于G2/M期,转染BTBD10病毒载体的U251细胞则被明显的抑制在G0/G1期,提示增殖活性降低。MTT法检测细胞增值率,发现外源性BTBD10基因转染U251细胞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结论:慢病毒表达载体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感染后可显著上调靶基因BTBD10的表达和活化。BTBD10过表达后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0/G1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可能与下调pAkt和CyclinD1水平,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以铜粉、硅粉和石墨粉为原料,采用高能球磨和等离子烧结技术,原位合成了SiC–Cu复合材料。为研究SiC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导电和抗拉性能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
目的: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a stroke, AIS)后缺血区内出现自发性出血转变,是AIS常见并发症之一。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获
现代文化是与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文化样态,可称之为工商文化。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自利性是工商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以自利性
房屋是我们生活、办公、以及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坚固耐用、无渗漏则是房屋的基本要求。然而现状却是房屋建筑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质量缺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通病或质
目的:探究中药坐浴对肛瘘术后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100例肛瘘手术患者,随机将样本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在术后进行高锰酸钾坐浴,实验组在术后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1]。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反映整体动脉硬化的负荷[2]。动脉粥
目的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对三种抗菌药物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将185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分为A
以往的移相全桥电路在轻载时很难实现滞后桥臂的软开关.为克服传统电路的缺陷,对一种新型的移相全桥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该电路克服了移相全桥电路滞后桥臂难于实现
如何落实教学中心地位问题是高校当前改革的难题。文章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高校优秀教师&#39;弃教从研&#39;的心路变化与职业发展历程,促使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高校以科
横纹肌溶解症通常发生于肌肉严重受创之后,尤其是肌肉压砸伤之后而产生横纹肌溶解症,进而造成急性肾衰竭。其他容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的情形包括:运动过度、高压电电击、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