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以及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中西方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前人的研究表明,性别歧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词汇、语义和语法之中。但是,国内对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关注不够,甚至中国学者也偏爱研究英语,再者,以往的研究大多只针对一种语言,跨语言研究较少,以法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对比尤为少见。法语和汉语分属印欧和汉藏语系,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和二者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有助于认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尽管女性的地位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存在对女性的偏见甚至歧视。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如实地揭示了这种现象。不论在法语还是在汉语中,我们都能从词汇、谚语、称谓语等方面看到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这些也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基于以上事实,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框架,主要从词汇、语法和语义三个角度来对法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描述,并试图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在萨丕尔假说的指引下,本文将要探讨语言歧视现象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关系,通过对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来印证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尽管目前女性地位大幅提升,但性别歧视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法两国,并且大部分女性没有意识到语言中的歧视,尤其是中国妇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唤起女性的意识,让女性不再成为语言歧视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