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艺术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之上,公共艺术的地域性不仅指形式上的和谐与呼应,更是指符合地方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所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地域公共艺术创作离不开地域自然环境因素,更离不开地域社会环境因素。本论文以重庆地域为例,从艺术学的角度考察重庆的地域环境、地域文化,结合人文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对地域公共艺术创作展开了探讨。首先,从探讨地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以及地域公共艺术的涵义和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地域公共艺术创作的理念与策略。其次,从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背景分析入手,即对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巴渝文化)分析,探讨了重庆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政治、科技、宗教思想、民俗等与巴渝文化特征之间的关联,概括归纳其地域性特征——融合多元、开放突变、滨水山地、兼容并包的特点;并以大足石刻为例,探讨传统艺术、地域和地域文化的关联,以期为当今重庆的地域公共艺术创作提供经验借鉴。再次,论文分析了重庆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性倾向,并以《记忆山城》、《浩气长存》雕塑、《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公共建筑等实例探讨了当代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具体表达。最后,论文着重从两个层次探讨了重庆地域公共艺术创作方向。首先是理念层次,探讨了如何使重庆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公共艺术中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以及重庆地域公共艺术与地域环境的和谐呼应。其次,在人地共生、文脉延续、整体发展的创作理念之下,如何使重庆公共艺术更符合地域环境、更能彰显地域特色提出了创作策略与思路。总之,由于地域的千变万化,地域艺术的形式才丰富多彩。扎根于地域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的公共艺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塑造某种艺术风格,而是表现为一种创造艺术地域特色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是重庆公共艺术个性化发展的关键。
其他文献
《楞迦经》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禅宗也叫心宗。这种宗风影响到中国画坛,形成“诗为心声,画乃心迹”,“师心自用”的主张,绘画的真正传统实在就是心传的画道,“
学位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欧洲近代文化的源流之一,作为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圣经》是古今中外发行量最大且影响最广的书籍。《圣经》题材美术作品是艺术与宗教相互撞击、融合
期刊
期刊
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座繁荣的电影城市,有一群赤诚的电影作者,奉献过无数经典的电影作品,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电影传统……,他们都与上海相关,甚至可以上海命名。也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种艺术流派风起云涌,异彩纷呈,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艺术的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其哲学和艺术对世界产生了应有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