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和农业经济因素下后金(清)的崛起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着眼于当下国内“新清史”研究热潮,针对满清成功崛起东北,入主中原这一历史事件,从气候环境因素的角度作一新的解释。满清发迹于大明帝国的边陲地带,本身说明东北边疆地带产生军事力量的特殊性。“新清史”学派把满清的成功归结于自身优秀的素质,并且能够保持这一精神是大清王朝绵延数百年的根本。本文赞同“新清史”学派对清史研究全新视角的解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倾向这种说法。本文研究视角旨在研究满清崛起时的气候环境背景,还原明末清初气候环境是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往研究工作把满清崛起放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民族融合理论框架中解释,但缺少对当时气候背景的研究。搞清楚明末以至清初的气候环境至关重要,从我们现今知道的条件来看,明清时期正处在气候干冷的“小冰期”阶段,这种气候对于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但是,作为以渔猎采集为生的女真民族想要推翻强大的明朝,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军队支撑,要供养庞大的军队就要粮食的充足。所以,本文的重点就是要尽量还原当时的气候环境,看是否满足满清崛起农业物质条件。针对本文研究重点,全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卡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研究区域介绍,工作方法等。对于东北满清崛起的研究,很多领域的学者都已经做了丰富的成果。本文按照题目设定要求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加以总结。以拉铁摩尔、巴菲尔德为代表的边疆史学派,把东北边疆描述成为亚洲内陆范围内一个特殊地理单元。指出东北边疆地带在中原与草原政权混乱时,是最有可能孕育新生力量的地带。并认为在混合边疆下产生的国家,实行的“二元化”组织管理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清史”学派主张满清崛起的满洲性格,即在保持民族特性,提倡骑射和节俭的生活,是其成功的关键。相比较前两者而言,传统研究更加注重民族中心观的方法,认为满人的成功是融合了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强调华夷之辩。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两种途径复原明末清初的气候环境,其一,建立明末清初完整的旱涝序列,通过对旱涝定级区分旱涝不同程度,冉利用湿润指数计算得出湿润时间范围。其二,利用二十世纪以来的辽东、辽宁和朝鲜的降雨数据,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辽东和朝鲜地区的降雨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可以用朝鲜历史时期的降雨次数和旱涝指标代指同时间段内辽东的情况。通过这两种方法,本文得出一个基本结论1300-1350,1550-1700为明显的湿润期,1350-1400,1450-1550为干旱期。气候湿润在此时间段内是一个明显特征。因此,在经过对史料的解读和数据处理之后,可以发现即使处在我国大范围“小冰期”阶段,东北地区在明末气候状况依然比中原地区相对较好。全文后两个部分是在气候环境背景之下展开论述的,即有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满洲贵族才有可能通过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加强荒地垦荒,“计丁分田”的办法增加粮食产量,以此供养庞大的军队和人民。拥有充裕的农业经济保障,行文最后一章讲后金军队在辽东崛起的具体战役。通过蚕食的办法,不断的攻取明在辽东的城池;同时收编蒙古和朝鲜解决后顾之忧,亦可解除粮食危机。最后,后金与明朝通过松锦之战、山海关决战等重大战役,彻底打垮明朝,开创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基业。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患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
详细阐述了某锅炉厂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300 MW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自投运以来落渣管出现烧红、与炉底布风板连接的管道变形、堵塞、焊缝发生拉裂、脱落的系列问题,分析了引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已经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特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推进,新媒体也实现了突破突飞
根据势流理论对悬浮隧道多种横断面外轮廓进行波浪荷载频域计算。给出了延米单位竖向波浪力频域结果。分析了断面形状、断面宽度和分离式断面间距对波浪力和波浪倾覆力矩的影
文章提出25个悬浮隧道特征横断面。通过CFD方法得到水流作用下拖曳力系数与升力系数、附加水质量系数、水阻尼系数,通过势流方法得到波浪作用下最大水平力、竖向力和扭矩,并
直接补给区是趵突泉泉域重要的补给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其面积逐渐缩小。通过遥感手段解译60多年来济南城市发展趋势,分析揭示其对直接补给区面积及强渗漏小流域入渗功能的
农业现代化空间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以2000—2018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情况为研究对象,并研究2018年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