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低温对麻醉兔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浅低温对麻醉兔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麻醉开胸结扎/松开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32动物随机分成5组:Ⅰ:空白组(仅穿线,不结扎,n=6);Ⅱ:对照组(n=7):Ⅲ:物理低温组(n=6);Ⅳ:氯丙嗪组(n=6)和Ⅴ:氯丙嗪+物理低温组(n=7)。其中Ⅱ~Ⅴ均结扎30min,再灌注2h;Ⅲ的物理降温采用冰袋降温法:自制一薄冰袋垫于动物身下,同时将6只冰袋分别置于前肢根部、腹股沟及腹部两侧,维持30min后撤去;Ⅳ的氯丙嗪于结扎前30min缓慢耳缘静脉注射(2.5mg/kg);Ⅲ和Ⅴ的给药和降温于结扎前30min开始同时进行,方法如前。监测记录基础点、结扎前30min、结扎时、结扎30min、再灌30min、60min、90min和120min各时间点的体温及血流动力学参数(HR、LVSP及±dp/dtma);Evens蓝和TTC双重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范围(MI/RISK),同时检测心肌组织或(和)血浆中的三磷酸腺苷(ATP)、乳酸(LD)、游离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再灌注末取缺血梗死区心肌观察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1.各组体温随时间均成下降趋势,但到实验结束时均未低于32℃;基础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温后的各时间点,Ⅲ和Ⅴ的体温低于其它组(P<0.05),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基础HR、LVSP及±dp/dt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温后的各时间点,Ⅲ和Ⅴ的HR、LVSP及±dp/dtm均低于其它组(P<0.05),但它们之间无差异(p>0.05)。3.Ⅲ、Ⅳ和Ⅴ的MI/RISK分别比Ⅱ减少35.0%,17.4%和45.9%(23.2±2.1% vs 35.7±3.7%,29.5±1.9%vs35.7±3.7%,19.3±1.6%vs 35.7±3.7%,P<0.05),且Ⅴ比Ⅲ减少16.8%(19.3±1.6%vs 23.2±2.1%,P<0.05)。4.Ⅲ和Ⅴ心肌组织中的ATP含量明显高于Ⅱ(3.76±0.39vs 1.51±0.08μmol·g-1,3.80±0.32 vs1.51±0.08μmol·g-1,P<0.05),Ⅲ、Ⅳ和Ⅴ心肌和血浆中的LD、FFA含量明显低于Ⅱ(P<0.05)。5.Ⅲ、Ⅳ和Ⅴ心肌和血浆中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重组hTSH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失分化甲状腺癌细胞株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将前期构建好的重组hTSH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失分化型滤泡状甲状腺癌细胞
新型(汇能)测试仪在主要功能指标上的重大进展,结束了国产测试仪多年来始终徘徊于低档产品水平的局面,真正拉开了与进口高档测试仪竞争的序幕,必将又一次带动国产测试仪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