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疗效分析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rac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不同术式、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探讨可行的手术方式和时机,并分析可能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3年01月至2014年2月近21年间符合研究条件的1554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全部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简称传统组)713例,CT引导血肿吸引术(简称吸引组)474例,靶向皮层锁孔血肿显微清除术(简称靶向锁孔组)367例。就所有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再出血率、术后恢复情况等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传统组术后再出血率15.99%(114例),术后3个月累计死亡率20.20%(144例),手术效果良好率58.77%(419例),手术效果不良率41.23%(294例)。其中超早期、早期和晚期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21.98%、12.86%、14.75%,手术效果良好率分别为55.17%、60.24%和62.30%。吸引组术后再出血率12.87%(61例),术后3个月累计死亡率12.45%(59例),手术效果良好率69.83%(331例),手术效果不良率30.17%(143例)。其中早期和晚期的术后再出血率为14.78%、11.44%,手术效果良好率为69.46%、70.11%。靶向锁孔组术后再出血率2.18%(8例),术后3个月累计死亡率11.99%(44例),手术效果良好率74.11%(272例),手术效果不良率25.89%(95例)。其中超早期、早期和晚期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1.62%、3.16%、2.70%,手术效果良好率分别为77.73%、68.68%、62.16%。  靶向锁孔组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累计死亡率均低于传统组和吸引组,术后3个月效果良好率均高于传统组和吸引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早期靶向锁孔组术后再出血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效果良好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早期,靶向锁孔组与吸引组效果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两者的效果良好率均优于传统组,而且吸引组与传统组效果良好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在晚期,三种术式效果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6)。  结论:  超早期手术会增加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早期手术风险次之,晚期手术风险最低。但是,超早期行靶向皮层锁孔血肿显微清除术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的再出血风险。相反,靶向皮层锁孔血肿显微清除术能降低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和3个月累计死亡率,并提高患者术后效果良好率。在早期,靶向皮层锁孔血肿显微清除术与CT引导血肿吸引术效果良好率相近,且均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晚期三种术式的效果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部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所发现
【目的】研制一种组装、固定、调整快捷,且操作便利、固定牢靠、调整精准的改良Ilizarov外固定支架,并通过评价该改良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实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