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条件下埋深硐室底臌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炭资源井下开采深度的加大,硐室所处的围岩环境更加复杂,从而出现了硐室的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的工程问题,硐室的破坏是其所处的复杂条件造成的。在复杂条件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硐室破坏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论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煤矿生产中,动压现象及导致煤矿中硐室及巷道破坏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硐室及巷道底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底臌产生的机理,建立了硐室及巷道底臌的力学模型,并推导出塑性区范围的相关表达式,并计算出底板塑性区发展深度;论文结合谢桥矿东一B组轨道上山变电所,考虑基础上所安装设备基础荷载大、变形要求严格等因素,对变电所硐室底板岩石进行了室内实验,为分析硐室底板围岩稳定性和数值模拟提供了依据;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FLAC-3D对硐室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确立了U型钢与钢筋网壳联合支护防治底臌方案,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硐室两帮及顶底板出现少量的塑性破坏,底板塑性区破坏较明显,顶底板出现屈服后渐趋于稳定,围岩应力分布范围明显缩小,受拉区、受压区和塑性区都显著缩小,硐室变形量明显降低,对控制底臌效果最为明显;论文对底臌治理前后的围岩收敛、松动圈,治理过程中钢筋及混凝土受力进行了现场监测。监测结果与工程实践表明,基础底板施工满足设计要求,基础受力合理并有一定的安全储备。采取钢筋网壳治理硐室底臌,能有效地改善硐室及巷道岩石的应力分布,大大地减少硐室的位移量,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保证基础底板的长期整体稳定性,可有效地解决复杂条件下硐室及巷道的底臌问题。论文研究成果在谢桥矿东一B组轨道上山变电所硐室底臌治理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今后类似的动压硐室底臌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复杂条件下硐室及巷道围岩变形的机理,治理方法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离不开强震观测资料,其中观测资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动时程记录;另一类是实际震害调查资料。在众多实际震害调查资料中,地震烈度分布是一种最为常见、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在建筑中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已成为行业共识,研发新型环保节能的空调系统
地震发生后,根据强震动台站获得记录的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经验关系,可以快速地评估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确定地震极灾区,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地分配救援力量、物资等
重力式挡墙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构造物,开展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能进一步揭示重力式挡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规律,完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汶川8.0级地震以其强大的致灾力导致安县茶坪乡金溪沟两岸产生数百余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干磨坊滑坡为典型的陡倾顺层岩质滑坡,滑坡位于千佛山境内金溪河右岸,由汶川地震
钢管混凝土式防屈曲支撑稳定性强,但是由于要在内芯和混凝土之间做无粘结处理,同时还需留置适当的轴向相对变形空间,因此这类支撑的制作难度较大,施工质量较难控制且加工周期较长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楼梯是结构的附属部分,在主体结构的计算和设计中不考虑楼梯的斜撑作用,仅将楼梯作为竖向荷载施加到楼梯间周边构件上,对楼梯间进行开洞处理。在地震灾害
T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是由T型钢、剪切连接件、箍筋、混凝土以及纵向水平筋等组成的一种的新型组合受弯构件。这种构件具有受力性能好、防火防腐能力强、造价低等优点。为了研
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工业区的饮用水源遭受了有机微污染,尤其是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给流域内的环境、人民健康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具有
在应用日益广泛的钢货架结构中,横梁和立柱主要采用插接式柱卡进行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的受力性能具有独特性,不同于普通的螺栓连接和焊接,需要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和受力分析。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