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模拟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zdh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设形成了三峡库区这一特殊区域。本区地处长江上游末端,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的安全,更是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随之而来的城镇迁建、移民安置必定会对本区的地表形态造成扰动,进而对区域土地利用及气候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水土流失过程。土壤侵蚀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世界性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该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导致大量的泥沙直接入库,淤积将大大缩减水库有效库容、缩短三峡电站寿命的同时引发和加剧长江流域洪灾。本文基于3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三峡库区1990-2010年间5个年份土壤侵蚀进行计算,并对研究区1990-201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最后基于三峡库区1990年侵蚀降雨特征,利用BP神经网络对2010年75个站点降雨侵蚀力进行模拟、验证,在此基础上,预测2030年75个站点降雨侵蚀力。选取2030年预测结果中位于库区周围的28个站点降雨侵蚀力进行Kriging插值,结合2030年库区自然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模拟数据,基于修正土壤通用流失方程(RUSLE)计算2030年库区土壤侵蚀强度。结果表明:(1)1990-2010年三峡库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量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8356.45万t,属于中度侵蚀;从空间上看,土壤侵蚀整体空间分布结构具有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微度、轻度侵蚀等级分布面积最广。(2)1990-2010年间水田、草地面积有所下降,水域、建设用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库区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增速最快,其次是水域。水田与旱地的相互转换、水田旱地的转出与转入、林草地的互换、林地与草地的水体淹没是1990-2010这20年间库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主要方式。(3)6种不同土地利用在同一年分内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旱地>草地>林地>水田>建设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微度侵蚀的面积逐渐增加,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不同程度的向低等级转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对土壤侵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造成土壤侵蚀的跨级突变,林草地的开垦、水田的旱种会造成土壤侵蚀强度的升高,耕地的退耕还林坏草,草地转换成林地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的降低。(4)2010年库区降雨侵蚀力的平均模拟相对误差为15%,测试样本数据相对误差为14.67%,预测相对误差为19.65%,NE系数为0.85,说明BP神经网络对库区降雨侵蚀力具有良好模拟效果;2010年库区土壤侵蚀强度的Kappa指数为0.75,总体计算结果能满足模拟与预测需求。(5)在土地利用不变情况下,2030年库区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均有所增加,微度侵蚀面积及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且侵蚀强度转变中的58%来源于相邻侵蚀强度,跨侵蚀等级区的较少;在降雨侵蚀力不变情况下,自然增长、生态保护情境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土壤侵蚀均呈下降趋势,后者土壤侵蚀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在降雨侵蚀力及土地利用均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壤侵蚀均呈下降趋势。
其他文献
学位
人为扰动被认为短时空尺度森林景观演化或用途转换的主要驱动力,而干扰的拓展或扩散及其频度的发生常受到道路通道的可达性程度所制约,体现为明显的“通道-阻隔”效应。本文
学位
学位
北极Svalbard群岛煤炭资源开采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了。长时间地煤炭资源开采,会对北极Svalbard地区的土壤环境、水环境,植被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一旦它的生态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将很难再恢复。因此,对北极Svalbard群岛的煤炭资源开发环境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北极Svalbard群岛地区煤炭资源的形成过程,煤炭
数字校园是采用互联网技术、通讯信息技术、GIS等对整个学校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从而实现学校信息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