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2017年(第4版)WHO涎腺肿瘤分类新标准,对依据2005年(第3版)WHO涎腺肿瘤分类标准已确诊的腺泡细胞癌65例病理诊断进行重新分类研究,从而加深对涎腺肿瘤新分类中新增实体肿瘤分泌性癌的认识,为分泌性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依据。方法连续选取唐山市协和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依据2005年(第3版)WHO涎腺肿瘤分类标准已确诊的腺泡细胞癌65例,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后1年及3年复发与转移情况。依据2017年(第4版)WHO涎腺肿瘤分类诊断新标准,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对其进行重新分类,分类结果中符合分泌性癌7例,腺泡细胞癌58例,并对比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1分泌性癌与腺泡细胞癌组织形态学上极其相似,包括实性、分叶状、微囊状、腺管状、筛状或乳头-囊状等结构,其中乳头-囊状结构在分泌性癌中比较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泌性癌单克隆抗体Mammaglobin呈阳性、S-100呈阳性、DOG-1呈阴性,而腺泡细胞癌与之相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分泌性癌在分子遗传学上具有t(12;15)(p13;q25)染色体易位,表现为ETV6基因重排,导致ETV6-NTRK3基因融合呈阳性。2临床病理学特征显示:7例分泌性癌病例中,3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在24-56岁之间,平均年龄42.5岁,肿瘤大小在1.3cm-4.3cm之间,平均直径2.8cm。58例腺泡细胞癌病例中,53例为女性,5例为男性,年龄在24-65岁之间,平均年龄44.5岁,肿瘤大小在1.6cm-8.5cm之间,平均直径5.1cm。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肿物大小、病理分期、术后3年转移或复发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涎腺分泌性癌与腺泡细胞癌组织形态学极其相似,依据组织形态学特征较难鉴别诊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结果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涎腺分泌性癌和腺泡细胞癌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但二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后3年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上具有差异的,因此是有必要将涎腺分泌性癌作为独立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类。图11幅;表4个;参7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