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辐射对兔庆大霉素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毫米波辐射对兔庆大霉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影响,以寻求防治肾衰的新方法。方法 将家兔1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7只;对照组(B组)7只;正常对照组(C组)2只。C组仅作为病理上的正常对照。实验开始时,A、B两组每天予GM肌肉注射100mg/kg,连续注射七天。A组在肌注GM的第二天即采用毫米波辐射兔右肾体表投影区,每日一次,每次60min,共治疗10次。B组不予任何治疗。实验前和实验第三、五、七、十天分别测血BUN、Scr、尿cr、24h尿量、Ccr。实验结束后,三组动物全部处死,取双侧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BUN较实验前无明显改变(P>0.05),B组第十天与实验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相比,第十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Scr较实验前降低,第十天下降明显,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明显升高。第十天上升明显,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相比,第七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十天差异有高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显著性(P<0.01)。A组24h尿量于实验后有不同程度增加,第十天24h尿量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组24h尿量于实验后开始下降,第七天降至最低,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组Cc:较实验前无明显改变(P>.05),B组第十天降低(P<0.0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B组大部分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浊肿,胞浆疏松,有空泡变性,部分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部分肾小管内可见蛋白管型。坏死的上皮细胞呈现一片崩解的、粉染的蛋白颗粒。A组上述改变较轻,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未见明显坏死,管型少见。左、右肾脏病理改变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毫米波辐射能改善兔庆大霉素肾损伤的肾功能,减轻庆大霉素对肾脏的病理损害。毫米波辐射产生的肾脏生物学作用是通过间接效应完成。对实验性庆大霉素肾毒性,早期采用毫米波辐射能有效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乙酯(PDTC)、IL-1β、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存活、生长、抑制的影响以及核因子κB(
梅二题  1  梅花何许物?  金戈铁马,汉唐风云过后,宋人的时空里忽然充满了山水树木。人闲下来,可以优哉游哉到山水树木间走走了。  山水树木间游走的宋人,遇这梅花,既要远观又要亲近的,竟然是要品味它的风致的。风致,原本是不可品尝的,但宋人有自己的妙法。  一样是蜜渍梅花。杨万里有这样的诗:  瓮澄雪水酿春寒,  蜜点梅花带露餐。  句里略无烟火气,  更教谁上少陵坛。  这雅人将白梅的果肉,润少
期刊
第一部分,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时异氟醚用药量的影响.目的:通过脑电功率谱的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呼气末异氟醚MAC及血液动力学的监测,观察比较
In this paper,we provide a novel scheme to solve the motion planning problem of multi-agent systems under high-level task specifications.First,linear temporal l
The controller in an automated vehicle relies on sensors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handling traffic situations,and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using s
目的:  评价小剂量rt-PA以慢速溶栓方式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
第一部分:脐血IGF-Ⅰ、IGF-Ⅱ含量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目的:通过分析分娩时脐血IGF-Ⅰ、IGF-Ⅱ含量与新生儿发育指数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胎儿发育的主要调控因子.方法:58例孕
目的 糖尿病角膜症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各国眼科学界正在探索有效的治疗对策。硫辛酸(DL-α-lipoic acid,简称LA)是一种维生素,关于LA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有很多,其作为抗氧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tend the notion of regional controllability for hyperbolic parameter dependent systems.The key idea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