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10月,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的序幕。1994年4月,珠海恒通公司受让上海建材公司持有的上海棱光股份,获得上市公司棱光实业35.5%的国有股权,并一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是我国首个通过协议转让实现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愈发常见。随着企业控制权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涉及的交易数额越来越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愈发重大。但控制权转移是否发挥积极作用,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此外,在众多的企业控制权转移的案例中,发生的通常为一次控制权转移行为,即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短期内不会再发生控制权二次转移。但作为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中润资源控制权转移历程过于坎坷,合计经历10任控股股东。中润资源的控股股东经历了市政府、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更替,既代表着产权改革的实施进程,也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控股股东改变方式。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中润资源作为案例公司,通过分析研究每任控股股东控制权转移的方式、支付的对价、获得的利益研究其上市25年内控制权频繁发生转移的深层次原因及经济后果。首先,介绍中润资源概况及控制权转移历程。其次,分析中润资源控制权频繁发生转移的原因,从理论基础和案例实践研究的角度探究大股东频繁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后文对中润资源控制权转移的经济后果研究。具体而言,探究大股东频繁变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途径以及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各大股东获得的私有收益。最后,得出本案例的研究结论并为监管层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提出控制权频繁转移可能是控股股东实现私有收益的路径之一,因为已有文献对于控制权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控制权转移对其绩效的影响,较少关注控制权转移的动因,少有企业讨论控股股东利用频繁的控制权转移攫取私有收益的可能性。二是已有文献多以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总体作为样本进行绩效实证研究,且均未得出统一的结论,而本文对于中润资源控制权转移的研究是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展开。且已有文献大多探讨一次性的控制权转移的企业绩效问题,而案例公司中润资源则是频繁发生控制权转移。通过对案例公司中润资源的研究,本文得出上市公司控制权频繁转移的原因及导致的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控制权频繁转移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控股股东盲目投资,二是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三是监事会未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四是中小股东信息不对称。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中润资源的相关财务指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对此我们提出的建议有三点:一是提高信息透明度,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是促进监事会发挥作用,可通过保持监事会独立性及提高监事会构成人员的专业水平来保证监事会发挥职能;三是需加强外部监管环境,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约束控制权转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