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效力问题研究——定义及效力形态新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是学者们一直争议甚大而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以法律行为的效力形态为研究对象,借鉴刑法学中对故意犯罪停止形态进行研究的方法,将法 律行为之效力区分为:法律行为成立之效力与法律行为生效之效力,全文主要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对法律行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法律行为从着手实施到成立再到生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法律行为本身应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来理解,而把法律行为作为法律事实理解时,却通常以行为实施的完结状态为认知前提,通常忽略其动态性。法律行为应定义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旨在依意思表示之内容而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私法上效果之行为。 第二章,主要探讨法律行为效力问题的一般构造,并分析关于法律行为效力基础的各种学说。认为法律行为生效时效力理论依据为法律规范与意思表示的结合,法律行为成立效力理论依据主要为法律规范与信赖利益的结合。 第三章,主要探讨法律行为成立之效力。法律行为的成立规则应与生效规则相区别。法律行为成立并非必然要意味着生效。法律行为也不能因其最终无效而否认法律行为已成立之事实。法律行为的成立即具有效力。但不同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差异甚大,其成立之效力状况亦因此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第四章,主要探讨法律行为生效之效力。法律行为生效是指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法律依意思表示的具体内容对行为人加以保护。法律行为成立是进行效力判断的前提,基于生效规则加以判断,于理论上可区分为完全效力形态和不完全效力形态。法律行为达致生效具有多种表现样态或途径。 第五章,主要探讨法律行为附款时的效力问题。法律行为既可以附条件又可以附期限。然而,条件和期限对法律行为之效力的影响不同,即便是同作为“期待权”,因前者具有或然性后者具有必然性,这两种附款的法律行为在效力规则的设定上应由所不文章之前两章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第四章为文章的核心部分,最后一章为文章观点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化。
其他文献
辩诉交易制度作为一项司法制度是指检察官与被告人或其律师在法院开庭审判之前,对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问题进行协商,检察官通过减少指控或者向法官提出减轻对被告人刑罚的良性
司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法律生命力的重要维度,更是维护法律无上尊严和至高权威的重要保障。法律只有在实施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司法公信力是社会主义法
现代法治国家均承认,行政补偿是国家责任的一种,它以行为人行为的公共利益目的作为发生的原因和必要的构成要件。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国家脱胎而来,国家权力一向广泛而庞大。而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要求复苏和张扬一直“寄生”于公共利益之中的个体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为解决种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行政法上的行政补偿制度恰好为之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依据,充当了协调平衡器的角色。因此,在理性解析公共利益,界定它的
【摘 要】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  【关键词】 英语 探究 条件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它相对于接受学习。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