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知识的获取一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不到2周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将通过直接经验所获得的事物特征加载到自己的心理表征中并加以记忆(Saylor,2004)。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效果体验越来越小,而间接经验的使用比重逐渐增大。于是,大部分的知识开始以“被告知”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认知系统,这种他人告诉我们的信息便是Harris(2002)所提到的术语“证词”。当向幼儿提及一个熟悉的不在场对象时,幼儿会有寻找的动作(Genea&Saylor,2013a),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在不断的更新当中。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问卷辅助的方法,对幼儿利用语言对事物信息进行更新的能力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一分为两个实验,分别对56名19.5-35.5个月的幼儿和59名21.0-36.0个月的幼儿进行了性质信息和位置信息言语更新能力的测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对事物不同信息的言语更新能力上的发展特点。研究二着眼于讨论造成幼儿言语更新能力个体差异的原因即内在机制,对95名18.4-38.4个月幼儿的言语信息更新能力、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和语言水平进行游戏实验测量。结果发现:1)幼儿的言语信息更新能力存在年龄发展线,33个月的幼儿能够对事物的性质信息进行更新,34个月的幼儿能够对事物的位置信息进行更新;2)同加拿大前人研究比较发现,同年龄段的中国幼儿与加拿大幼儿在言语信息更新能力上的表现不同,在位置成功更新上滞后4个月左右;3)年龄和语言水平会对幼儿的言语信息更新能力产生影响,但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成分对幼儿更新能力的发展有显著贡献,即抑制控制能力越强,言语信息更新能力越强,说明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才是造成幼儿更新能力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之,本研究结果说明三岁是幼儿利用语言经验认识世界的表征发展的关键期,抑制控制能力对其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今后如何促进幼儿利用言语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本文还探讨了文化对中国儿童言语更新等相关能力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