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言语信息更新能力及其机制探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知识的获取一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不到2周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将通过直接经验所获得的事物特征加载到自己的心理表征中并加以记忆(Saylor,2004)。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效果体验越来越小,而间接经验的使用比重逐渐增大。于是,大部分的知识开始以“被告知”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认知系统,这种他人告诉我们的信息便是Harris(2002)所提到的术语“证词”。当向幼儿提及一个熟悉的不在场对象时,幼儿会有寻找的动作(Genea&Saylor,2013a),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在不断的更新当中。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问卷辅助的方法,对幼儿利用语言对事物信息进行更新的能力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一分为两个实验,分别对56名19.5-35.5个月的幼儿和59名21.0-36.0个月的幼儿进行了性质信息和位置信息言语更新能力的测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对事物不同信息的言语更新能力上的发展特点。研究二着眼于讨论造成幼儿言语更新能力个体差异的原因即内在机制,对95名18.4-38.4个月幼儿的言语信息更新能力、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和语言水平进行游戏实验测量。结果发现:1)幼儿的言语信息更新能力存在年龄发展线,33个月的幼儿能够对事物的性质信息进行更新,34个月的幼儿能够对事物的位置信息进行更新;2)同加拿大前人研究比较发现,同年龄段的中国幼儿与加拿大幼儿在言语信息更新能力上的表现不同,在位置成功更新上滞后4个月左右;3)年龄和语言水平会对幼儿的言语信息更新能力产生影响,但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成分对幼儿更新能力的发展有显著贡献,即抑制控制能力越强,言语信息更新能力越强,说明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才是造成幼儿更新能力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之,本研究结果说明三岁是幼儿利用语言经验认识世界的表征发展的关键期,抑制控制能力对其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今后如何促进幼儿利用言语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本文还探讨了文化对中国儿童言语更新等相关能力发展的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军用飞机的飞行试验工作。2007年以来,参与组织ARJ21-700飞机的试飞及相关工作。先后获得中国商飞公司ARJ21-700飞机成功首飞一等功、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熟悉谭祥升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的习惯:当飞机来到停机坪时,只要可能,他都要亲自去迎接并陪她走上一程;每当发动机开车时,他都会守护在飞机旁,关注着她的反应和心跳;当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明日国之栋梁,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现在,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在某些问题
“必须超越顾客的期待。”这一理念被西方许多航空公司奉为经典。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模拟机维护高级经理尼尔·霍金斯(Neil.Hawkins)看来,除了达到国际一流飞行训练中心的软硬件设施之外,民机客户服务的发展同样是永无止尽。  始终追求卓越  在航空工业高度发达的英国,能进入航空制造领域是很多少年的梦想。主修航空电子专业的尼尔从小就对飞机很着迷,一次范堡罗航展的参观经历让尼尔更加坚定
Fox依据Gray(1982)提出的趋近—抑制动机理论,认为存在两种气质类型的儿童,一种是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性,较多的趋近行为和积极情绪的趋近型儿童;另一种是表现出较多的退缩行为
20世纪60年代末服务学习在美国兴起,90年代发展为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它通过把服务经历和学习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