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赋能教育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疾病后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依据。2为赋能教育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2016年7月~2016年10月在长沙市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患者分配病区不同,将第一病区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纳入赋能教育组,第二病区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纳入常规教育组,每组各60例。赋能教育组应用赋能教育的五步法对患者进行四次一对一的赋能教育,常规教育组采用传统的讲解与督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指导。脑卒中3个月内是实施康复护理的最佳时期,据此将试验周期设定为患者住院至出院后三个月。应用抑郁自评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复查时对两组患者应对情绪、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利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t检验、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试验结束时,共完成103例患者的资料收集,资料回收率为85.83%,其中赋能教育组患者52例,常规教育组患者51例。1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赋能教育组患者的抑郁自评(51.06±5.98)低于常规教育组(53.68±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赋能教育组患者的抑郁自评(48.12±6.89)低于常规教育组(51.22±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患者照顾者干预前自我效能感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赋能教育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6.60±1.94)与常规教育组(6.09±1.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赋能教育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7.09±6.27)高于常规教育组(6.27±1.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赋能教育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33.38±6.13)高于常规教育组(30.94±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赋能教育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34.05±5.69)高于常规教育组(30.12±5.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总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赋能教育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53.25±11.34)与常规教育组(50.96±10.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赋能教育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73.80±23.71)高于常规教育组(62.54±2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赋能教育模式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感,缓解抑郁情绪,提高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