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士人生活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其就古代科举考试及士人仕途命运做出了深刻而别树一帜的描写。并且,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人物的角色地位、饮食服装、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后来,学者们纷纷以原著的讽刺效果、言语幽默、风俗文化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多个角度对《儒林外史》进行解读剖析。在杨宪益夫妇将其英译之后,学者们也从翻译策略、文化词翻译、隐喻翻译等视角对英译本《儒林外史》进行研究,但迄今还没有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儒林外史》英译本进行研究的专著和研究。本论文中,作者将主要以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在阅读翻译美学相关著作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杨宪益夫妇的译作《儒林外史》,对译文的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做出描述性分析,并探讨杨宪益夫妇如何再现语言美及艺术风格美。就译文的形式系统而言,作者从译文的语音层、词语层和句段层三方面,以修辞格为载体,举例分析审美主体杨宪益夫妇如何再现译文的美学效果;就译文的非形式系统而言,作者将从译文的情与志、意与象以及意境做出阐释,举例分析译者在再现小说的讽刺风格、人物特征、文化意蕴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本研究发现,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其深厚的中西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对原文准确的理解,做到了译文语言生动,措辞得当,句式丰富,使译文在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上都具有审美价值。作者希望本文能为《儒林外史》和翻译美学的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