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是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会计电算化所核算的经济比重的上升,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质量也影响到整个会计行业的信息质量。因此,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电算化的实施和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财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平时工作是中的积累。虽然电算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发展到网络会计和ERP阶段,但从国内的实施效果来看,ERP的实施仍然有赖于企业的良好管理和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从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建立规范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为今后的企业全面信息化做好准备,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讨论了电算化的概念,以及会计电算化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第二节阐述了电算化的意义;第三节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电算化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内容结构。 第二章分为两节,主要讲述国外和我国电算化发展的历程。我国的电算化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是尝试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7年,是自发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从1987到1996年,是商品化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从1996年到现在,是管理型软件发展阶段。 第三章分为三大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实施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首先讨论了我国电算化实施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没有针对电算化进行必要的流程改造;缺少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实施阻力重重;对电算化软件的取得方式和各自的应用范围缺乏了解;对取得的软件没有进行适当的评测等等。然后讨论了上述问题的对策,如实施电算化采用的方针,电算化软件取得方式的比较,以及电算化软件的评测标准等 第二部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页 由于购买的商品化软件主要由软件公司实施,而委托开发与自行 开发相类似,所以本文主要讨论自行开发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软件开发的机构设置,开发人员的合理分工等 第三部分;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电算化实施后的问题,就是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数 据安全性差;会计基础管理不好,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没有贯彻执行;一 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档案管理的内容不全;电算化管理中存 在重使用软维护,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以及电算化实施后财务费用 激增等。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对策是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电 算化的员工管理制度、电算化的使用管理制度、电算化的维护管理制 度、电算化的费用管理制度等。 第四章,利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对A公司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数据 备份执行不严的问题,用DELPHI编制了每周自动备份的程序,对数据 接口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其他文献
<正> 离子交换树脂种类很多,应用很广,一般包括有吸附树脂、螫合树脂,氧化还原树脂、浸渍(萃淋)树脂、液体离子交换剂,粉末树脂、磁性树脂,两性树脂、碳化树脂、无机离子交换
在11年的飞速发展中,中国证券市场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产生的特殊经济背景,中国证券市场是个非常不成熟、不完善的市
文章主要阐述船舶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和不接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是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演变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与具体的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俗、社会心理等变化,一物之兴衰,一事之嬗替,无一
世界各少数民族、亚文化群体,在文化交往与融合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的课题,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公证制度研究》一文从公证的性质、公证人的法律地位入手,对公证的演变过程、公证体制、公证效力、公证程序、公证责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公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一位创作奇特、命运坎坷的俄罗斯著名作家和剧作家。 在导论中,我们先阐述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布尔加科夫小说具有虚幻特征的艺术世
协议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的过程中,由于其涉嫌规避中国外资准入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目前对其实施严格监管的主张越演越烈。最近,商务部《并购安全审查规定》明
随着科教兴国的全面实施,学术论文受到空前的重视。然而,现在从事科教及广大实际工作的人中,受到学术论文训练者为数甚少。这就造成了许多人虽然具有出众的创造才能,事业上也
期刊
在此次专题采访中,云南省气象局顾万龙副局长受邀为编辑部请到了原云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樊平、朱云鹤,与作者共同回顾了在抗战中学术大迁徙与西南气象观测站网建立的背景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