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淀粉-脂质复合物的构建及其耐酶解机理理研究

来源 :齐鲁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探究不同链长的脂肪酸,不同处理方法以及不同脱支时间对马铃薯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体外消化实验,酶解动力学对复合物的耐酶解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研究不同链长的脂肪酸(月桂酸C12、肉豆蔻酸C14、棕榈酸C16、硬脂酸C18)对马铃薯淀粉-脂质复合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使马铃薯原淀粉由原有的B型结晶结构转变成V型结晶结构。热力学实验显示短链脂肪酸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络合指数显示短链脂肪酸月桂酸更易于马铃薯淀粉发生络合反应形成复合物,这归因于短链脂肪酸在淀粉糊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脂肪酸选用短链的月桂酸,探究不同处理方法(普通加热、DMSO、超声法、普鲁兰酶脱支法)对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提高淀粉糊中可参与络合反应的线性分子的含量,增加直链淀粉与客体分子接触的机会,促进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酶脱支处理显著性地提高了淀粉乳中游离直链淀粉的含量,络合指数显示酶脱支处理更易促进马铃薯淀粉-月桂酸复合物的形成,通过酶脱支法制备的复合物的结晶度相比于普通加热方法提高了27%。体外消化实验显示直链淀粉-月桂酸复合物的形成是降低淀粉酶解速率的主要因素。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普鲁兰酶脱支法制备马铃薯淀粉-月桂酸复合物,考察不同脱支时间对复合物的形成以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的脱支处理形成的淀粉-脂质复合物的晶型结构呈现B+V型,当脱支时间增加至9h,复合物以V型结晶结构为主。相对结晶度也从18.17%逐渐增大到55.12%。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图谱上显示出随着脱支时间的增加,复合物的融化焓△H逐渐增加。当脱支时间达到11h时,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好的耐酶解能力。
  通过观察马铃薯淀粉-月桂酸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对比蒸煮前后复合物的快消化淀粉(RDS)、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的含量以及复合物的酶解动力学,发现引起耐酶解的主要原因有:脂肪酸与马铃薯淀粉形成V-型配合体,马铃薯淀粉由原来的B-型结晶结构转化为含有大量完美晶体的V-型淀粉配合体,耐酶解能力有所提高;客体分子通过与线性链分子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淀粉的吸水膨胀,同时客体分子进入螺旋空腔,从而减少了酶与淀粉的结合位点。
其他文献
氢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在清洁燃料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甲烷水蒸汽重整制氢工艺是制氢的重要途径,二氧化碳吸收是强化该制氢过程的重要手段,而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将直接影响制氢工艺的优劣。本文对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收剂进行氧化锆负载改性,并考察其吸收性能。
   本文通过负载氧化锆,对氧化钙基高温CO2吸收剂进行改性,制得CaO-ZrO2粉体的前驱体,然后再经高温煅烧,即得到经锆改性后的吸收剂。实验采用XRD、SEM及热重分析仪对吸收剂进行测试表征,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前驱体、颗粒粒径、Zr/Ca
膜分离是当前水处理和脱盐的主流技术,但其面临着选择性分离难和膜污染等重大技术挑战。本论文利用聚吡咯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将聚吡咯/掺杂剂复合滤膜同时作为电极,通过电极电位动态调控聚吡咯复合膜的孔径大小、润湿性以及荷电性,从而有效减缓膜污染、实现选择性分离,并将电化学和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研制了一种新颖的膜材料并提出电驱动膜分离方法,对于推动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
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变革迫在眉睫,因地制宜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多能互补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创新是当前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生物质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其利用潜力非常巨大。结合太阳能和生物质的能源属性,热化学互补利用是一种高效稳定的互补利用方法,即利用聚光太阳热能提供生物质气化需要的热量,产生富氢气体燃料。这种互补方式不仅把太阳能提质增效,而且还实现了生物质燃料化学能的有序释放与梯级利用。因此,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产量正在急剧增加。餐厨垃圾作为MSW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产量的增长起主要作用。餐厨垃圾因其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具有污染物和资源的双重属性,若能实现有效处理,具有巨大的能源和营养元素回收潜力。
  近年来,水热炭化技术因其具有将湿生物质转化为固体燃料和含碳材料等优势,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针对中国餐厨垃圾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等特性,以及传统处理工艺中餐厨垃圾处理难度大、能量回收率低等问题,
在污水处理总磷标准日趋严格的形势下,深度除磷技术的研发受到极大的关注。在传统深度除磷技术中,溶解态磷酸盐通常需要转化为颗粒态,再通过泥水分离去除。比较典型的是絮凝过滤技术,该技术可控性高,但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絮体容易附着在滤膜表面加速膜污染进程。理论上,吸附膜过滤可以通过反应机制截留溶解性磷酸盐,但吸附膜的技术难点在于膜内污水停留时间极短,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要求成膜材料吸附速率较快。然而,目前
由于具有特殊的抗菌性能,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在农业系统中常用作抗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重复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累积,可能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威胁。氮素对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氮肥的利用率却只有21-36%,过量的氮素会在环境中累积,造成土壤肥力过剩、土壤沙漠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反硝化可将硝酸盐(NO3?)还原成氧化亚氮(N2O),再进一步还原成氮气从土壤中释放,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其中,N2O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潜能比CO2强298倍,可能导致臭氧层空洞。反硝化过程
土壤是一种较难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生态功能,使修复后的土壤能够被安全有效再利用,这将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本文以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EDTA、柠檬酸和FeCl3对0.25-2.00mm、0.05-0.25mm和<0.05mm土壤团聚体组分上重金属的淋洗效果以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淋洗前后土壤团聚体上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碳源、氮源、矿物组成以及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情况,以了解淋洗剂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机制,探究化学淋洗技术对土壤质量的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愈加被世界各国所关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过去难以实现的环境保护标准现今已经得到了推广。为适应柴油超低硫化的趋势,改变现有的脱硫技术,成为了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由于现存的加氢脱硫工艺(HDS),受到反应条件、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实现更进一步的深度脱硫。而柴油氧化脱硫技术以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成本较低、脱硫效率高等优点成为生产超低硫柴油的优选方法,其中更以H2O2/Acid体系研究最为广泛。本文以模拟柴油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催化剂酸的种类、H2O2/HC
四氟化碳(CF4)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态污染物质,由于CF4在大气中具有较长的存在年限和强烈的红外吸收能力,因而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将引起强烈的温室效应。微波等离子体处理CF4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工艺。文中采用大气压下微波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分解CF4,其特点是催化剂的引入既可以提高CF4的去除率和能量利用效率,又可以减少副产物NOx生成。是一项很具有实用前景的环境友好型技术。本研究主要探讨利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分别与催化剂Al2O3、Ag/Al2O3、MnO2/Al2O3和MnO2
本研究以山东东营地区的白刺为原材料,对白刺果中的原花青素进行了提取、纯化、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进行提取,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浓度四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条件。通过静态吸附和解析实验对五种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进行筛选,得出最佳树脂型号为AB-8,采用AB-8大孔树脂进行进一步的静态和动态吸附与解析实验。通过HPLC-MS检测可以确定白刺鲜果和提取样品的原花青素组成,通过对比也可看出提取过程中原花青素的成分变化情况。最后对白刺果原花青素进行稳定性和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