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的出现使得公众的言论空间扩大,在中国互联网的特殊语境下,逐渐成为用户发泄情绪的窗口利问政的工具。在微博影响力激增的同时,谣言的数量也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一部分性质恶劣的谣言甚至可能危害到国家社会经济的长治久安。作为一个公众言论平台,微博不能孤立于国家、社会的管理职能之外,谣言在微博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重视。   由于微博平台的特殊传播机制及舆论环境的不同等原因,谣言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使得谣言的发布者、传播者,乃至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等都具有了与微博这一平台相适应的特点。而在新浪微博中,这些特点表现的更为明显。   为了探寻这些特点,本研究在回顾总结中西方学者对于谣言的研究基础上,利用ROSTContentMiningSystem,ROSTNewsAnalysisTools等软件及相关微博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以新浪微博中的谣言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微博中谣言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首发者与传播者、传播效果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的作用下,用户会大量转发反应社会热点话题、争议性较大的微博;而这些谣言也使用了与网络环境、微博语境相适应的话语策略。谣言的首发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无知者”、“经营者”、“问政者”。本研究也发现由于“偏颇吸收”,“精英化”的“草根”微博用户在大量转发谣言的同时,也在通过“围观”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辟谣能力。意见领袖在微博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影响着微博用户对谣言的传播。   此外,本研究也对控制谣言在微博中传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在“言论自由”与社会管理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新浪网中“官二代”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官二代”媒介形象是如何建构的。  本文选取了新浪网从2009年8月1
电视新闻评论是我国电视最为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动者和实施者。研究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认识电视新闻评论的一把钥匙。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从
传统工业优化往往仅限定在工业系统内,限制了优化的潜力。适当扩展系统的边界,将有助于对复杂系统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从而提高工业系统的效率和盈利能力。自然生态系统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