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型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而劳动力过剩型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探讨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对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对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从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两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 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其一是在界定主要概念和主要测度指标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转换趋势进行了粗略的测度;其二是在描述二元经济体系运行的基础之上,构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其三是分析农业部门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速度;其四是分析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状况,以及影响吸收速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其五是总结研究的结论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程度比较高,使得研究当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受到农业部门劳动边际产出、农业边际剩余、农业平均剩余、工业部门实物工资以及工业部门劳动边际产出的影响。 (3)农业部门不是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面。1997年—2004年间,农业部门中存在着约1.26亿的边际产出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并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 (4)阻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工业部门。导致劳动力平均速度只有0.02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增长速度虽然为正,有利于劳动力的吸收;但工业实物工资的增长、工业生产中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强度不高、劳动使用倾向程度降低以及劳动边际产出对劳动力的弹性绝对值的增大,导致劳动力吸收速度减慢。 (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不容乐观。1997年—2004年间,我国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速度约小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即农业部门新增1%的农业剩余劳动
其他文献
划拨土地使用权对单位和个人有无财产权关系,目前法律、法规尚无明确规定.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了对旧城改建中的私宅地应给予适当补偿,这个"适当"补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竞争力。他们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日常的业务数据,并积极寻求隐藏在其中的商业信息。但是
Quick Logic公司目前宣布推出可嵌入其微瓦FPGA产品系列Eclipse Ⅱ的SDIO主控器IP核。为了进一步缩短产品设计时间,同时还提供基于Eclipse Ⅱ QL8325和QL8150的SDIO参考设计。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境之一。我国的居住环境建造自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直至今日,那些旧的居住环境,甚至是一、二十年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