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炎作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相关牙周指标以及血清学指标的检测,比较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chronic periodontitis group,P组)、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diabetes with periodontitis,DP组)中反应氧化应激水平(Oxidative Stress,OS)相关的牙周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中性粒细胞是否存在细胞自噬现象。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2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共66例,其中健康者H组(healthy group)20例,P组22例,DP组24例。在初次就诊时,分别采集三组就诊病人的外周静脉血;P组及DP组通过florida检查采集口腔数据及拍摄曲面体层片:牙周探诊深度位点(Probing pocket depths,PD)、临床附着丧失位点(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探诊出血位点(bleeding on probing,BOP),行牙周基础治疗2个月后再次采集口腔数据,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再次采集P组及DP组外周静脉血。牙周炎的基础治疗包括:宣传手册与讲座、超声龈上洁治、全口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拔除III°松动无法保留的牙齿。比较初次就诊和牙周基础治疗3月后患者血清AGEs、sRAGE、esRAGE、SOD、8-OHdG的浓度水平变化,比较P组及DP组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2月的牙周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在初次就诊时,分别采集三组就诊病人的外周静脉血,分离液分离中性粒细胞,2.5%的戊二醛固定中性粒细胞团块,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自噬小体。结果:1.采用单因素分析法(1)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比较,2型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PD)位点及探诊出血指数(BOP)位点均高于非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组与DP组在行牙周基础治疗后,PD位点、AL位点、BOP位点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组间比较AGEs,sRAGE,esRAGE,SOD,8-OHdG血清浓度水平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牙周基础治疗前后,P组及DP组的AGEs,sRAGE,esRAGE,SOD,8-OHdG血清浓度水平比较改变,且所得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中性粒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变化,发现DP组细胞内自噬小体明显多于P组及H组。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氧化应激水平:1.在牙周局部刺激条件相似的前提下,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局部病变炎症状态较单纯牙周炎患者更为严重;2.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血清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纯牙周炎者及健康者更为严重;3.在2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患者中,牙周基础治疗不但对牙周局部炎症状态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状态所导致的机体整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异常也有控制作用;4.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PMN内自噬小体较单纯牙周炎患者及健康者多,但具体的以细胞自噬为导向的病理机制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仍需大量后续研究进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