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胰腺癌癌痛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中药联合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胰腺癌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及联合中药干预后患者疼痛缓解率、体力状况及中医证候等方面改善情况,为胰腺癌癌痛患者提供更多参考方案。  研究对象及方法:  符合纳排标准及中医辨证为络虚瘀阻证的胰腺癌癌痛患者43例,运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单侧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联合组:单侧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联合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自拟扶正通络方,每日一剂,早晚两次服用,每次150ml,2周为一个疗程,随症加减,服用4周。观察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缓解率、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加减情况、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记录观察期间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相关不良反应,并对以上指标汇总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或秩和检验。  结果:  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胰腺癌病变部位、治疗前NRS评分、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术前24小时吗啡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临床疗效:  ①疼痛缓解情况,在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后一个月内,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前显著下降,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N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0天、17天、31天,对照组疼痛有效缓解率分别为80.9%、66.7%、64.5%,联合组疼痛有效缓解率分别为为94.5%、90.9%、84.4%,两组间对比,联合组疼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在爆发痛方面,治疗后第1天、第2天24小时内两组间爆发痛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③阿片类药物用量加减方面,两组在治疗后第10天、17天,阿片类药物用量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期,两组阿片类药物用量趋于稳定,与治疗前对比,未见明显加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阿片类药物加减例数上,对照组14.3%的患者减量,联合组40.9%的患者减量,联合组减量人数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在KPS评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KP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腹痛、腹胀、乏力症状的改善,说明联合组口服中药可以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中医证候改善率。  5. 在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联合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增高,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组配合中药治疗可以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  6. 在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期间及治疗前后,两组在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凝血功能方面,联合组治疗后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组配合扶正通络方可以改善胰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且并未增加患者出血风险。  7. 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胰腺癌癌痛患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均穿刺成功,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1. 吾师基于“久痛入络”理论,以“络以通为用”为指导原则治疗胰腺癌癌痛,无论在中医传统络病理论,还是在西医现代药理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及有效性。  2.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中重度胰腺癌疼痛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  3. 本临床观察中扶正通络方联合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具有改善胰腺癌癌痛患者疼痛缓解率、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加量频率、提高患者KPS评分、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等优势。  4. 口服扶正通络方,可以协助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调节机体免疫力,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2)总结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合并高磷血症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证型特点;  (3)分析各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