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政府在2003年7月提出了《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旨在与国际经济接轨,实施产业转移,利用胶东半岛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良基础,在本省形成东部区域率先发展、中部区域提速发展、西部区域迎头赶超的新局面,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东省制造业在市场占有率、区位商及区位基尼系数三个指标上均在国内排名靠前。一方面,山东在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烟台、威海两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山东在集聚现象不明显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体到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青岛市依托黄岛油港在石油化工产业上具备集群化规模效应;烟台市以食品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挖掘机生产基地、电子网板生产基地等;威海市水产品加工业具有独特优势,橡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其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而与其他制造业基地相比较,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由于起步较晚,综合实力略显薄弱,通过SWOT分析,应当针对不同行业应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胶东半岛制造行业的税收政策大概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层次、山东省层次、地市层次。国家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专项贷款以及贴息等。山东省的优惠政策包括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及省级以上新产品项目。从地市层次上看,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在2005年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努力三市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加强沟通、协调,快速发展半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在国家、山东省及地市优惠的财政税收的扶持下,获得的迅猛发展,成效明显。但是目前半岛制造业基地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倾斜,主要集中于省级及以下,政策优惠力度有限。从现行财税体制来看,制约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因素主要有:现行税收制度的制约、税收管理体制的制约、国家级的税收优惠政策少等问题。研究最后,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改进宏观税收环境,具体包括:加速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落实,做好过渡工作;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营造半岛基地更大的发展优势等;二是统一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企业技术进步,具体包括:以优势产业为导向,明确三市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财政投入与贴息促进高新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放宽现行税收优惠条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等。三是针对重点产品给予优惠政策;四是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