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前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步在我国传播开来,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时代潮流,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最初的传播过程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梳理“五四”前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本文认为其传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浪漫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引介;(二)浪漫主义作家的介绍和作品的移译;(三)浪漫主义理论原则的引进和传播。 第二部分考察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王国维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二)对主要文学流派作家创作理论的影响;(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四)作家的批评范式:主观批评的确立。 第三部分探究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新文学中的变异,并且剖析其中的原因。(一)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新文学中的变异;(二)“新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和融合;(三)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对浪漫主义的束缚和影响。 总之,文章首先认为在“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哲学思想、作家作品和理论原则三个阶段和层次,同时说明只有相当有限的哲学思想、作家作品和理论原则被介绍到中国,并且得以广泛的传播。其次,文章认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广泛。王国维受浪漫主义影响颇深,但他的诗学理论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当时文坛的三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都受其不同程度的影响。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系统、明确,是这一时期中国浪漫主义诗学理论的顶峰。同时,浪漫主义还影响了作家的批评范式,主观批评得以确立。最后,文章探究了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变异和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新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论是促成浪漫主义在中国变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