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大师,他的众多思想理论都在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学场理论作为布尔迪厄重要的理论之一,虽有不少学者对其作了一定的阐释,但大多切入点比较单一,关注的多是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他的文学场理论,力求打破单一模式,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简要介绍布尔迪厄的经历及论文的写作原因和意义。布尔迪厄出身较低,这一经历赋予了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使他更为冷静客观地分析文学场的活动。针对于当前的研究现状,本文从自主性、斗争性、科学性三方面来分析文学场,力求做到新颖。
第一章论述文学场的理论来源和其走向自主的过程。布尔迪厄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对前人理论进行批判性吸收,形成自己的文学场理论体系。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文学场的生成就是它追求自主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与资产阶级、世俗社会的决裂,并形成了文学场自己的运行逻辑和规则。
第二章细致地描绘了文学场的斗争,斗争——作为文学场的动力,使文学活动走下神坛,不再是只可远观的圣物。文学场的斗争源于场域斗争性的原理。斗争以象征资本为武器,争夺场内合法定义的权力。而随着文学场自主程度的不同,胜利者的判断依据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第二章的论述还涉及到在自主性较低的情况下,文学场内受制于权力场的生产者如何在名利和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
第三章论述了文学场理论为作品的科学解读和艺术认识提供依据。布尔迪厄批判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局限性,阐述了“纯粹”阅读的社会条件,他以文学场理论为工具,反对本质主义、打破二元对立,提倡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学作品。
第四章重点是文学场理论的现实意义,运用此理论分析二十世纪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生产者对第二职业的追求及“80”后作家群体兴起这一现象。文学生产者有机会寻求第二职业源于文学场界限的游移性和可渗透性。而对于“80”后作家作品的认识还是要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切入。
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总体概括,并对完成论文之后将继续关注的问题作了展望,文学场是否能够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