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观是梁启超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集中在《中国积弱溯源论》和《新民说》中。“新民”最早是程朱理学对《大学》之“亲民”的诠释,意指大学之道在于使人人能去其旧染之污、彰显光辉的德性、日日新地振作起来。梁启超提出新民观亦寄寓了改造旧有的国民性、培养有道德的国民这一理想诉求。梁启超新民观的提出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近代中国处于大动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培养新民是救亡图存的“第一急务”。他自身的成长经历与知识文化背景也促成了他对改造国民性的深切关怀。梁启超认为,,中国在近代之所以成为“病夫”屡受外侮,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民素质低劣。此外,梁启超提出新民观也离不开严复思想的直接影响。“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新民观的伦理内涵主要有如下层面:合群是新民观的伦理观要义;公德足新民观的道德核心;勇敢与自律足新民所当具有的时代品质。在培养新民的实践路径上,梁启超提出了“淬厉本有而新之”的内修方法和“采补本无而新之”的外炼措施——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现代教育与传播优秀文化等。梁启超的新民观既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又博采西方文明之长,他提出的新民标准不仅在当时具有醒世化俗的意义,也对今天具有启发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与培育,仍然可以从新民观中挖掘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