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视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其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但长期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高校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相割裂的现象,存在着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专业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解决“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的积极尝试,是对“课程”和“思政”的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就是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合力,也就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践行教书育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战略正是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特别强调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增强育人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然后对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梳理,对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尝试提出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主要发现如下: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和协同育人进行了丰富的理论研究,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也要看到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方面,没有突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研究分散且不够全面等;对优化协同育人的途径方法尚有很大的研究潜力,需要不断拓展研究宽度,拓宽研究思路,丰富和完善学术研究。在课程思政理论指导下,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在于拓宽思政课程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发挥协同学理论的教育价值;实践意义在于提高各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弥补长久以来思政教师“孤军奋战”的缺憾,加快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非常必要的。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课程思政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深刻性等特点,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来实现的。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都是育人者,都有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作为协同育人的主体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既互助合作,又“和而不同”各有侧重。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助合作。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资源,对理论的讲解和运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训操作中,将思政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践行,提升教育的实效。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专业教师出发,通过提高专业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来增强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辅之以必要的制度保障督促专业教师不断进步。二是从专业课程出发,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德智并举。三是基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关系,强化二者互助协作的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同育人。课题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协同育人方法途径未能更深入研究,对提出的方法策略也没有再实施跟踪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与高校协同育人实践结合,对途径方法进行更高的哲学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