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手术器械是术中切割、分离、结扎、止血等操作的直接工具,在恶性肿瘤切除阶段,随时可能被肿瘤脱落细胞所污染而成为携带者。这些脱落的肿瘤细胞具有侵入性、生长性和增殖性,可以形成与原发肿瘤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继发肿瘤。携带了肿瘤脱落细胞的手术器械不经过灭瘤处理,再次使用时则会引起新的脱落种植,反复多次的使用,甚至会形成携带-脱落-种植链。目前,手术器械无瘤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分组更换和蒸馏水浸泡,但分组后同组内的器械仍然反复使用,无法避免每一次操作时的携带可能;蒸馏水浸泡则需要较长的时间(5min)方可灭活肿瘤细胞,但外科手术是一个连续性而非阶段性的过程,手术器械是反复使用的工具,长时间的等待会中断手术步骤。由于时间、成本、灭瘤效果的影响,上述方法在临床上的使用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还需要探索更为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器械灭瘤方法。无水乙醇可使肿瘤细胞脱水、蛋白质凝固变性,自1983年Sugiura等首次采用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小肝癌以来,无水乙醇已经在直肠癌、卵巢癌、乳癌等全身多处实体肿瘤治疗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灭瘤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研究者的肯定,但是无水乙醇对体外肿瘤细胞的灭活作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将无水乙醇应用于手术器械的灭瘤处理尚缺少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无水乙醇对手术器械上携带的肿瘤脱落细胞的灭活作用,为快速、有效的对手术器械进行灭瘤处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目的1.探讨无水乙醇灭活体外肿瘤细胞的效果和时间效应关系2.探讨无水乙醇涮洗灭活手术器械携带的肿瘤脱落细胞的效果3.探讨无水乙醇灭瘤对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研究方法1.从120例新鲜离体的肿瘤标本中提取肿瘤细胞,在无水乙醇中作用至不同的时间(5、10、15、30、60s),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肿瘤细胞,计算肿瘤细胞火活率,评价无水乙醇灭活体外肿瘤细胞的效果和时间效应关系。2.选取6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器械,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于无水乙醇(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中涮洗10s后,再分别放入生理盐水中进行第2次涮洗。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涮洗后器械上残留的肿瘤细胞数目,计算肿瘤细胞阳性率。评价无水乙醇涮洗灭活手术器械携带的肿瘤脱落细胞的效果。3.采用标准污染方法,将新鲜血液污染后的200件手术器械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置于无水乙醇(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中涮洗10s后,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按照规范的程序清洗。采用目测法和杰力试纸法检测手术器械的清洁程度,分析无水乙醇涮洗对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1.无水乙醇与体外肿瘤细胞作用15s时的灭活率为99.24%,高于10s(95.63%)和5s(9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30、60s的灭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各时间点无水乙醇对肝癌、肺癌、胃癌、肠癌的灭活率基本一致(P>0.05)。2.手术器械经第1次涮洗后,无水乙醇组肿瘤细胞数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0.12±0.09)vs(3.05±1.40)和4.67%vs63.33%](P<0.01)。第2次涮洗后无水乙醇组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1)。3.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器械清洗后检测的残留蛋白质阳性率分别为3%和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类和齿类手术器械的阳性率分别为2%和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无水乙醇在体外能够快速灭活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在一定时间内(15s)内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灭瘤效果逐渐增强;15s后灭活作用趋于稳定,作用时间不再影响无水乙醇的灭瘤效果。2.无水乙醇涮洗10s能快速有效灭活手术器械上的肿瘤细胞,降低手术器械的肿瘤细胞携带率,对每一把器械都能做到及时有效的灭瘤处理,阻断每一次操作中的携带可能,从而实现无瘤操作的过程控制。3.无水乙醇灭瘤不增加手术器械的清洗难度,对手术器械清洗效果没有影响,不影响手术器械的正常使用。4.建议将无水乙醇应用于临床常规手术器械的灭瘤处理,以实现对术中器械无瘤处理的过程控制,为今后制定无瘤操作的规范和流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