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要。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成本粘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并已取得较多研究成果。成本粘性现象就是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产生的业务量与成本的不匹配的现象。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线性关系。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管理者的成本管理决策会影响成本随业务量变动的过程,使得成本与业务量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学者们也已经发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动关系是非对称性的,即成本随业务量上升而上升的幅度大于成本随业务量等额下降而下降的幅度。这一现象就是“成本粘性”。目前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存在性、性质和影响因素等基础性问题上,随后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和具体应用研究也已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国外学者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孙铮和刘浩首次引入成本粘性的概念后,国内也开始了对成本粘性的研究,然而国内学者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成本粘性基本问题的研究,而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较少,并且多认为成本粘性是不利的因素。虽然企业的成本粘性现象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现象,但是其产生的剩余资源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支持,对剩余资源的调整过程也会催生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需要。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正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研发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它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并且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冗余资源可以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那么,由成本粘性带来的剩余资源是否可以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积极影响呢?另外成本粘性的形成原因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使得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与最优资源配置不一致,并产生成本粘性问题。那么管理者的帝国构建动机作为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会对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又会对管理者的资源配置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会对成本粘性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WEISS模型,选择2009-201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将成本粘性的大小进行量化测度,再利用计算出来的成本粘性值实证检验成本粘性和研发投入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组检验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其次,本文以高管任期作为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的代理变量,研究管理者的帝国构建动机是否会影响管理者的成本决策行为和资源配置行为,进而对成本粘性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产生影响。最后,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内外部治理机制是否会影响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股权集中度以及所得税收优惠这三个因子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的成本粘性程度越高,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强度越强。此外,产权性质会对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关系产生影响,即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关系更显著。(2)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会加强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目前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的探索较少,且多认为成本粘性属于不利现象。而本文实证检验了成本粘性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结论表明成本粘性带来的剩余资源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成本粘性也可以是有利因素。(2)本文从资源的角度为切入口,认为成本粘性催生的剩余资源会对研发投入提供资源支持,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研究视角比较新颖。(3)有学者对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的关系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较少直接研究帝国构建动机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本文首次将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引入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的关系中来,突破了已有研究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积极利用成本粘性产生的剩余资源来支持企业的研发投入,认识与理解成本粘性而不应忽视其积极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充分考虑成本粘性的影响,制定合适的配置策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