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q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心病(CHD)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之势,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S),而AS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它始于生命的早期,最后发展成为CHD往往历经数十年之久。包括最初脂肪纹到晚期复杂斑块,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Ross提出的冠心病是损伤反应及慢性炎症学说便逐渐成为当今的主要学说。近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 AS 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前瞻性研究显示血浆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病危险度升高密切相关。血浆CRP是一种非特异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组织损伤或急性感染时CRP浓度可升高,是炎症标志物中最主要、最敏感、临床最容易检测的一种,人们虽然进行了CRP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预测中的作用的研究,但较少从遗传角度解释其机制。最近,NHLBI FHS的家系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血浆CRP水平发挥了35~40%的作用,因此寻找CRP的基因标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0年,加拿大的Cao等首次报道了CRP的第2外显子的1059位核苷酸存在G→C突变,并提出+1059G/C基因多态性可能为冠心病的候选基因。2003年美国的Brull研究显示CRP基因的3’非翻译区存在+1444C/T多态性,且显著影响CRP的基线水平与炎症状态下的水平。本课题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我国河北地区CHD患者的CRP+1059G/C和+1444C/T的多态性分布进行调查,并探讨其多态性与血浆CRP的表达水平及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1.选择自2006年2月~200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D患者(冠脉造影显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共126例,男9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0.81±11.58岁。其临床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按其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所有患者均为河北省汉族人、无血缘关系,均排除风湿性心脏病、肝肾疾病和2周内的外伤及炎症反应。 2.所有入选者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ml,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值。 3.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CHD患者的CRP+1059G/C及+1444C/T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分布,并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结论: 1.血浆Hs-CRP水平可能是炎症引发的CHD的危险因素,并可反映出CHD患者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 2.河北省汉族的CHD患者其血浆Hs-CRP水平受CRP基因+1059G/C和N+1444C/T多态性的影响。 3.CRP基因+1059G/C多态性与河北省汉族的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未发。现+1444C/T多态性与河北省汉族的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百草枯(paraquat,PQ),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除草剂。随着其在我国农业上的广泛应用,PQ中毒也日趋增多。PQ对除草非常有效,但它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毒性。百草枯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体內,造成急性中毒。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病死率很高。因此PQ中毒所引起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成为当前中毒治疗学的研究热点。肺为百草枯中毒的主要耙器官,也是PQ中毒死亡
目的: 通过检测重症肺炎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了解重症肺炎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损伤。探讨重症肺炎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相关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正常及糖尿病大鼠膀胱组织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受体p75和trka的表达情况,分析糖尿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