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山区精准扶贫机制与脱贫对策研究

被引量 : 80次 | 上传用户:bobosij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西北山区属于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区域全部九个县区中有六个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如何在这一区域形成精准扶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成功实现“人口控制、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是黔西北山区肩负的历史重任。从消除绝对贫困来说,精准扶贫在黔西北山区的实践已经走过三年历程,在取得一些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贫困识别不精准、帮扶机制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梳理和探究这一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今后的脱贫攻坚与同步小康,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选题主要以收入再分配理论、赋权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扶贫理论为基础,从多学科视角,对黔西北山区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试图探讨健全、优化及当前这一地区的精准扶贫机制。选题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第一,梳理黔西北山区的贫困现状和具体的精准扶贫实践,着重从黔西北山区目前的贫困类型和贫困特征方面进行分析梳理,通过三个精准扶贫实践案例村的选择,形成对该地精准扶贫实践的客观认识,进而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黔西北山区扶贫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对比精准扶贫实践前后的扶贫成效,充分肯定精准扶贫对黔西北山区的扶贫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二,通过梳理发现黔西北山区精准扶贫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与不足,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黔西北山区目前的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精准扶贫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存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和精准扶贫各要素之间整合不到位的情形,需要构建符合黔西北这一多民族聚居、人口发展过快、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和生态脆弱的山区扶贫开发实际的精准扶贫机制;第三,形成对黔西北山区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的观点看法并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尤其要注重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倡导建立精准识别的浮动机制,把更多的贫困人口纳入到精准帮扶对象中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能力,实现机制落实到位、有力,扶贫攻坚精准发力,推动精准脱贫;最后对黔西北山区这一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进行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通过"技术模式"被塑造出来的一种能力。与真正的教育教学能力相比较,"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只能回答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问题,却不能解决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
<正>二次元一词,究其意义,可以归结为代指ACG(即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等相关内容,"次元"通常是指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虚拟的、充满幻想色彩的世界,之所以称
科学传播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纪录片则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新媒体技术提升了科学纪录影像的画面品质和艺术性,但也弱化了科学传播影像表达的客观性,从而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吐蕃统治者在支持佛教发展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对寺院经济进行有效的管制,设置了专门管理寺院经济的官员如岸本、寺卿等,且吐蕃世俗长官
目的探讨ARIMA模型在流感预测方面的应用,建立流感发病预测模型,并证明模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重庆市2002年1月-2006年6月流感发病数资料,通过SPSS拟合ARIMA模型,用Q统计量法
本文对敦煌龙兴寺与敦煌地区其他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龙兴寺是敦煌地区佛教僧团的最高管理机构都僧统司的驻所,成为都司的象征,统属着其他寺院;龙兴寺也是都司下
<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审视古典文学的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含蓄
目的观察γ-氨基丁酸(GABA)对情绪应激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合行为学实验,探讨γ-氨基丁酸抗焦虑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
为了将定速巡航系统应用于大型农场拖拉机轻载作业(播种和喷药等),该文以福田雷沃TG1254型拖拉机为平台,研制了一种电-液自动机械式变速装置,设计了一种油门自动调节装置,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