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为0.4,而我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开始就超过这一标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0.465。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存在贫困人口,但贫困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于中、西部省(区、市),尤其是西部地区相对较多。不同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部分拥有良好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农村地区已逐渐脱离贫困,但仍有农业生产条件差、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农村地区的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战成效。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要找准扶贫脱贫的对象,对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并根据相应的致贫因素进行精准帮扶。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发生原因进行精准识别并对扶贫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针对贫困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帮扶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文章对贫困、反贫困以及精准扶贫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实证分析中使用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中的宏观调查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目前公布的最新家庭微观数据,对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的原因进行多方位具体详细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多方面宏观数据进行贫困发生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扶贫重点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贫困发生率高低有紧密联系;我国贫困重点县主要产业为农业,支农支出比例的提升、农业贷款比例的提高会对贫困发生率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扶贫必扶智,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输出会为扶贫工作带来显著成效;居住于山区的贫困户占比贫困人口的60%以上,其次是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丘陵和平原地区贫困户比例相差不大,平原地区的贫困户比例略少。2.根据我国省份地理位置,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后分析可见,中国贫困家庭比例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现递增趋势,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家庭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且不同地区致贫原因存在一定差异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对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3.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在对不同时期农村家庭致贫原因的分析中发现,人口数量、拥有工作的成年人数量、农业机械用具以及商业用具总和的数量在四年的分析中均与贫困的发生具有关联。家庭成年人接受教育问题、医疗条件、家庭饮用水、厕所类型、平时主要照明类型以及做饭采用的主要材料几项都在不同年份与贫困的发生概率产生不同影响,基本趋势反应出农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情况的改善。在今后扶贫工作中,仍需重视计划生育、坚持就业扶持、重视教育扶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在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