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融入城市化的土地制度研究——基于土地开发权的视角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历史的视角审视,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城市化将作为时代的印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此大规模与大范围的人口迁徙肯定是,也必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与此伴生,人类社会也并将完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为主的城市社会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如此趋势,已有的经验都未能虑及如此多的人口向城市涌入的状况。人口与土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先行国家,即便有海外扩展与殖民移民助其进一步减轻人口压力,但在早期的工业化国家中,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城市,贫民窟现象也普遍存在。二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成立的后发国家,利用后发的位势,对先行国家技术、制度等发展经验上的模仿大大压缩了发展周期,取得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同时,人口以更快的速率流入城市,加之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禀赋多与先行国家相去甚远,更大规模的贫民窟在这些国家的大城市中涌现,致使在高速发展后城市化阻碍经济发展的“背面”得以呈现,多数国家则被挡在了高收入经济体之外。由此,本文提出实现消解贫民窟问题的可融入城市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必要条件,并选取103个经济体3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加以检验;进一步论证贫民窟与经济增长成倒“U”型关系。如何使新进人口实现可融入,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迈过中等收入阶段,正是本文的聚焦。文章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首先,以土地开发权为轴心,围绕着规划、用途与开发强度的管制,对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土地开发权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将土地开发权的国外实践较完整地呈现出来,为进一步研究土地开发权的相关问题奠定一个事实基础,旨在真实还原国外有关“建筑自由”的图景以及东亚经济体与可融入城市化相配合的土地开发权制度安排。同时,利用1999-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开发权在中国的实践形式——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机制做了实证分析,土地开发权的分配倾向于能够引领GDP的工业,以及奠基城市发展的土地财政收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忽略了城市化的中心——人。
  其次,描绘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开发权逐渐分离的历史图谱,阐述了这种分离产权视角的理论基础,并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论证了这种分离的内生性,最后分析了进入城市社会后,多重的交叉外部性致使在城市经济中土地所有权中仅附着“原状原则”下一定数量的土地开发权,剩余土地开发权并不归土地所有者。
  再次,从公共品供给的困局切入,以资本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地方公共品的供给。研究显示,在封闭的区域内,土地开发权与公共品供给成本间具有内在一致性。若进行公共品的新建或更新,区域内居民应以土地开发权作为权重来分担成本、分享收益。房租、房价与税收是不同维度下公共品的价格信号。此外,指出地方公共品供给是需要代理主体的,并讨论了企业、政府、自治体等不同代理主体主导公共品供给中的优劣。
  最后,阐述了在自发状态下,城市化必然与贫民窟伴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劳动力迁徙的驱动因素与公共品供给机制完全脱钩才是可融入城市化的症结。赋予迁徙者的开发权与公共品供给有时滞问题,劳动力迁徙在前,公共品供给在后;公共品供给在前,高额固定成本支付在后。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集聚,作为开发权载体的住房价格会逐渐偏离公共品的供给成本,从而提高可融入成本,并指出这种影响的程度会受迁徙者人口数量与人口流入速率的影响。由鉴于此,对两个环节给予了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财务平衡为原则的整体土地开发模式与对接居住者的房地分离的房产开发模式。
其他文献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制约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贫困是一个主要问题,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与责任。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扶贫事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农民生活处于温饱线以下,习总书记为了彻底解决我国贫困难题而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精准扶贫不光靠政府实施,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
学位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注重自身的生命健康。所谓生命是无价的,为了追求自身的健康,人们注重锻炼,食用保健品,想尽各种方法,保持自己的健康,尽最大程度延长寿命。有了健康,生活才变得更加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现代医学技术高超,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采取其实可行的措施,人的身体就能永葆健康。纵观近几年的社会事件来看,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伤
学位
跨地域经济合作发展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间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推进合作创新项目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将协同创新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府际合作创新呈现网络化趋势。同时,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复杂性特点,社会网络理论可将复杂的社会联结可视化,为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企业创新活动的结果多以专利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联合专利数据广泛的作为协同创新网络分析的数据来源
学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乡村旅游业也不断发展起来。自古以来,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主要有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村问题。我国农村的区域发展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从实质上讲属于新兴产业,其合理的将第三产业和以往传统产业融合起来,在处理“三农”问题时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通过乡村旅游,也使得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得以提高、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并对
学位
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使得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备受关注的国际环境问题。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行动当中,而产业结构作为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对节能减排则有着重要意义。在上述国内外背景下,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等分析方法,针对200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和各具体细分行业的碳排放数据,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基于整体和细分行业的双重视
学位
中国与越南两国山连山,水连水,两国人民有源远流长的友谊传统。两国人民在斗争自己争取独立和解放国家已互相同情与支持,凝结成好友谊。在政治的方面下,两国家的体制都是共和国,由共产党指挥(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两国通过双方领导的友好关系也共同提出了很多合作的政策、协议带来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发展。从两国经济合作的方面来看,中国一直是越南最大的经济伙伴之一,同时越南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