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能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所有内容,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课堂中的追问就是师生交流对话的一个重要环节。追问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做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那么追问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现状如何呢?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对话教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课堂追问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确定了观察法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方法,确定了案例研究的对象。同时,根据文献资料及课堂追问的自身特点设计了观察记录表。在对初中生物课堂追问记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数据和课堂实录片段,对追问在初中生物课堂的运用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追问频率低;(2)追问对象不合理;(3)以低思维水平的追问为主;(4)追问功能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5)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6)追问后等待时间过短;(7)追问后评价不足等。通过分别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从教师、学生等方面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追问的认识有差异,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教师对追问时机的把握和问题的设计,教师缺乏追问技能的培训等。最后,根据追问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其原因,对改善初中生物课堂追问现状提出了几点思考:(1)树立意识,奠定课堂追问的前提;(2)积累知识,强化课堂追问的理论;(3)借鉴经验,提升课堂追问的技能;(4)学以致用,重视课堂追问的实践,提出联系学生实际、把握追问时机、耐心等待,及时评价等几点实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