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叙事学解读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马科斯韦尔·库切(1940-)是当代英语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两度获得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重要的奖项:布克奖(1983年和1999年),2003年又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库切的创作技巧纯熟,作品富于变化。2003年库切颇具实验特色的小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与读者见面。这部作品融合了哲学演讲和小说创作艺术,是一本形式非常新颖的小说。本文将借助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论述,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从而探索小说叙述技巧在这部小说中是如何有助于凸显文章主题的。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意识到:曾经是文学的力量把她引向了对人类的关爱,可是在后现代社会中当她试图拿这种关爱去影响世界时,却无能为力。迷茫、困惑中她逐渐丧失了对文学的信仰。小说的这一主题不仅在主人公的演讲中得以明确表达,而且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主题表达相互对应。本文将对叙事话语的三个范畴—时间、语式和语态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断裂性是这本小说时间范畴的主要特点,而这一特点正好与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特洛面对信仰危机时的混乱精神状态相对照。语式范畴研究小说中调控信息的技巧。本章着重分析语式范畴的两种形态之一:聚焦,因为聚焦在文中的变化更能有助于文本主题的凸显。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不同的聚焦产生不同的效果。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之间的转化从不同角度映射出伊丽莎白信仰丧失的过程。第三个范畴语态着重研究:叙述者和叙述层、不同叙述层的受叙者、叙述时间。一方面语态的研究可以见证叙述者和受叙者如何传达、生成文本意义;另一方面,可以突出“同时叙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总之,库切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运用的叙述策略有效地推动了小说主题的表述。同时也为后现代社会的作家表达迷茫、困惑、信仰危机等精神现状探究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小说表达形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基于安德烈·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的文化翻译学理论,将《围城》英译本置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中,分别从译文赞助者、目的语意识形态以及诗学三个层面,分析其对
作为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2007)在后9·11时代的美国文坛再次激起了对越战的反思。它引发人们审视重构越战记忆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当前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