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分置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缺乏资金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和我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结构性问题,使证券市场丧失了许多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转配股”到“国有股配售”,再到“国有股减持”,国家先后出台了多种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因没有考虑市场承受能力与流通股股东利益,违背了市场规律而最后以失败告终。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这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历史变革。各方期望股改的成功能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而证监会也于2006年12月26日认为“股改基本完成”、“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着转折性的变化”。无疑,在股权分置改革实行约五年后,目前我国股市的市场效应相比股改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表明股权分置改革给我国股票市场注入了效率。但这一改革是否真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本文试图把这一问题放在经济模型和数据中做一探索,以期从理论上找到股权分置改革的依据,从实践中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推进全流通,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从而完善其治理结构,最终促进绩效提升这样一个传导机制来实现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资源配置、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首先,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企业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绩效的文献资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次,在论文的核心部分,一是采用历史研究法。本文试图以全流通的经济体股权演化的历史,对进行股改的企业行为做一梳理,并为分析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一个参照;二是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典型案例,发现股权分置的问题及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意义。三是采用逻辑演绎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梳理,导出全流通下企业成长的模型,并进一步导出股权分置下的模型,并在此逻辑演绎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检验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最后,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效率的典型案例,从而说明前述模型所论证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进一步说明国有股权分置的状态对上市公司的运营成本和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总之,文章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绩效水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涉及了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研究结论有助于为评价此次改革的成效提供一个客观真实的依据,站在上市公司角度对股改政策的影响作初步评价,为探寻我国上市公司最优所有权安排、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等提供可信赖的经验支持,以期制定出更多的配套制度,为完善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