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日趋转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露端倪。社会公众、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着重思考全球环境问题。顺应世界气候变化,中国的气候也呈现转暖趋势。根据IPCC的报告可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日趋转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露端倪。社会公众、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着重思考全球环境问题。顺应世界气候变化,中国的气候也呈现转暖趋势。根据IPCC的报告可以得知,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碳排放。近些年,家庭生活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以家庭为单位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认知进行研究,即探索在严峻的气候变化大局势之下,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认知程度、自我联系以及应对行为。研究以我国文化多样化、产业特征多样化、能源利用多样化的重要能源生产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对698户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背景的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家庭层面响应气候变化的意识模式和应对行为,以表格和图表来直观的反映不同背景的人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为的差异性,并用卡方检验来检测差异的显著性程度。并对公众对碳排放的意识进行考察,为建立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的气候政策和完整全面的制度体系提出建议,对应对气候的变化有着非凡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农牧交错区家庭层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为整体表现为:对气候的变化意识很高,行动率虽然低于意识率,但也过半。(2)然而,对于像“碳排放”、“CO?减排”和“低碳生活”此类的与当前气候形势息息相关的近些年新兴起来的词汇的理解和掌握极差,对碳排放和减排的责任感不强,绝大部分人不能意识到家庭生活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也没有将碳排放与自己联系起来,更没有准备做出努力减少碳排放。对于影响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的因素,性别和区域因素影响不显著,而学历、产业、职业和城乡背景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力极大,表现为同一因素不同水平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行为选择差异极显著。和社会福利、经济、文化和个人发展因素相比,对移民倾向的调查表示气候因素并不能成为人们移民的主要动力。(3)对于以上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指导政策、宣传、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建议:首先,将气候政策重点从提高认识,转移到促进家庭参与行动的制度体系上面;其次,由于公众将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混为一谈,国家应在宣传和教育上不断更新,即建立顺应现阶段气候变化趋势的、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而非一味的宣传简单的环境保护知识。
其他文献
根据雪/冰表面热平衡方程以及黑龙江大庆红旗泡水库2008年、2009年冬季现场观测数据和在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上下载的安达气象站有关气象数据,数值模拟出红旗泡水库2008年、20
自2006年,Pendry和Leonhardt等人基于变换光学理论提出电磁斗篷以来,变换光学和超材料便成为科学与工程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变换光学是基于Maxwell方程组的不变性,它是
作为环境污染强制险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制度,环境污染强制险责任限额制度以牺牲环境污染事故受害人部分利益为代价,保障处于发展初期且关乎国计民生的环境污染强制险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实现法的发展与效率价值。然而试点过程中暴露了环境污染强制险责任限额制度缺少上位法规制、法的统一及公平原则难以保障和责任限额适用方式存在弊端的问题,给茁壮成长的环境污染强制险蒙上一层阴霾,更不利于环境污染强制险责任限额
青藏高原地形高耸、面积广大,其热力强迫在亚洲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青藏高原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带中温度最低、冻土面积最广的地
目的:藏药绿萝花(Edgeworthia gordneri Wall.Meisa)为结香属植物滇结香的干燥花蕾,通过体外药效学实验筛选出绿萝花降糖作用的有效部位,从中分离鉴定化合物,评价其降糖活性
太阳紫外辐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适量的紫外辐射对人体有益,然而过量的紫外辐射不但损害人体健康,同时也危害其他动植物。然而仅有少数研究机构的观测
井工煤炭资源开采多采取长壁工作面走向开采且工作面之间留设隔离煤柱,而对于近距离多煤层开采时就会形成近距离、多煤层开采工程条件,并且上覆煤层采空区对下方回采巷道支护稳定造成复杂采动影响。因此,开展近层间距、多煤柱条件下采空区底板巷道的受力破坏特征分析与支护技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工程意义,对类似工程条件的巷道围岩支护控制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以忻州窑煤矿14-2#煤层集中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
陆面是大气重要的下垫面,对气候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陆面过程在气候模式中的唯一体现,陆面模式的性能对气候模式也尤为重要。干旱区范围广大,不同下垫面陆面过程差异十分
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在全球范围内为无限多的海陆空用户提供精确的实时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其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表现出的巨大效能,使得对GPS信号的有效干扰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来看,乡村都是以城市限定自身。许多研究乡村问题的著作和期刊,既是从城市和工业现实中建立的范畴和语码对乡村文化进行分析阐释,又是为着城市与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