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发展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布局极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是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优化是这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本论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陕西省千阳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一些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千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进行优化研究,这对当地合理利用土地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合理布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进展,并综合分析了人居环境理论、区位理论、规划理论、农村聚落地理理论等支撑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结合千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质灾害图和调查统计数据,采用ArcGIS技术,对千阳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全县80.73%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83.47%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5°以下的缓坡地区,82.84%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距离公路1500m以内的区域;全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普遍存在规模差异大,布局分散,集中度低,空间形态差以及人均用地规模大等几个问题。(3)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Arc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千阳县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进行评价,并根据其最终得分值将全县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分为三个等级:高发展实力级、中发展实力级和低发展实力级。其中高发展实力级占全县居民点的36.59%;中发展实力级占全县居民点的51.31%;低发展实力级占全县居民点的12.10%。(4)依据千阳县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实力结果,着眼于区域农村居民点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充分思考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布局优化模式:异地搬迁模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内部改造模式、优先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