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技术全面嵌入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建和重构传播生态。微传播和移动传播等与公众贴身、便利的传播方式成为传播主流,“众声喧哗”和网络“围观”成为其主要的显性形态,引发了网络信息巨量性爆炸、社会舆情超速性变动,推动形成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在这些热点事件中,网民在强化“说”能量的同时,也使“看”的形态发生巨大的转变。在网络舆论广场中,眼睛深度卷入,网络“围观”重构了信息流动和话语权建构方式,网民在“围观”中发声,在网络挖掘中建构现场,在集体“观看”中聚合意见和情绪,聚合舆论力量,从而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唱主角”的格局,也颠覆了公众相对原子化、被动化观看的传统舆情秩序。在网络“围观”、众声喧哗的语境中,政府、公众和传媒关系重新“洗牌”。网络“围观”成为网络舆情中关键性的变量,对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以这一现象作为研究起点,从网络“围观”的视角研究网络舆情的新趋势。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观照重大热点事件中的舆情效应,透视网络“围观”。分析网络舆情与网络“围观”的关系勾连,探讨网络“围观”与网络舆情的互相关联和影响构成。首先分析网络“围观”对于网络舆情的语境意义,厘清网络“围观”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围观”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有助于推进信息公开,孕育社会理性;也有消极的影响,加速社会舆论内爆,容易造成群体极化。总之,网络“围观”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非常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近年网络热点事件的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总结其舆情变化过程,以及政府处置的经验,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并寻找反映网络事件中“围观”与舆情关系脉络的解释框架,构建网络“围观”的影响力模型,从事件敏感度、网络“围观”程度以及政府反馈度等方面得出网络舆情效应的影响因子,并基于2013年网络热点事件,对这一影响力模型进行验证,进而提出政府处置网络舆情能力提升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