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虽然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虽然国际GIAN方案的贯彻以来,哮喘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及成绩,但是如何预防哮喘的发生,如何减少哮喘的复发,重度哮喘的治疗以及激素依赖型哮喘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关于哮喘防治的难点;中医学关于哮喘病的认识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哮喘症状的描述,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诸方面都有丰富的记载,许多理论和方药迄今为止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至目前为止,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哮喘文献的整理工作,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目前尚没有从方药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及统计学知识对哮喘病方药证治规律的研究,哮喘古代文献浩瀚如海,个人认为应以分期分阶段研究较为妥当,鉴于明清时期离今较近,文献收集、整理等各方面均容易操作,因此本课题先对明清时期关于哮喘病的方药规律研究,期望能初步探明明清时期中医治疗哮喘的方药证治规律,对指导现代中医临床、优化筛选新药等诸方面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医文献中有关支气管哮喘治疗方药的分析研究,了解明清时期哮喘辨证论治规律,期望对今后的临床研究工作提供文献学基础,以体现文献研究指导和服务于临床之目的。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以哮病、哮证、哮喘、哮、喘证、喘病、喘嗽、喘为检索词,检索明清时期医学著作,对检索所得哮喘治疗处方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及聚类分析总结,得出该时期哮喘辨证论治规律。结果通过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84个处方,分析得出明清时期治疗哮喘的药物以止咳化痰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七类药物为主,是构成明清时期治疗哮喘方剂的主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所有药物中以温热药物和平性药物为主,温热药物频数约为寒凉药物频数的两倍;补虚药物以补气药物为主,占67.66%;补虚药物归经以肺脾二经为主,占76.27%。结论通过方药研究,推论明清时期对哮喘的认识如下,哮喘病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痰饮内伏,气机阻滞,外邪诱发;脏腑虚弱以肺脾气虚为主,痰饮内伏以寒痰冷饮为主,外邪以寒邪为多。治疗上以标本兼治为则,治法以止咳平喘、理气化痰、扶正解表散邪为主,佐以清热、渗湿、敛肺平喘为辅;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对哮喘病的认识限制,活血药物的使用较少,表明明清医家在从血瘀辨证论治哮喘方面存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