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区域独特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造成了植被结构单一、生态系统简单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两栖动物由于独特的生活史周期、特殊的生理学特性、直观的行为反应,与其他野生动物相比对环境变化更敏感。生存环境是两栖动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地区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能持续为两栖动物提供其生存生长所需的水分、食物以及隐蔽的繁殖场所等。不同生态特征的两栖动物对各类生境的偏好程度有所不同,其生境选择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9~10月、2019年3~8月对毕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30个研究样方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采用形态特征分类法对两栖物种进行分类,并对示范区两栖动物群落结构、两栖动物生境类型、不同两栖物种对不同生境的偏好进行了分析,以揭示石漠化治理区两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并为区域两栖动物保护和生境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共观察到两栖动物5688只,隶属2目6科9属10种,其中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为优势种,占所调查到的两栖动物总数量的76.53%。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为常见种,分别占所调查到的两栖动物总数量的8.98%、3.01%、2.88%、2.34%、5.68%;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筠连臭蛙(Odorrana junlianensis)、威宁蛙(Rana weiningensis)为稀有种,分别占所调查到的两栖动物总数量的0.33%、0.14%、0.02%、0.09%。(2)无石漠化区与潜在石漠化区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较之其他三个等级石漠化区更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无石漠化区为最大,无石漠化区和潜在石漠化区之间、无石漠化区和潜在石漠化区分别与其他三个等级区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3)本研究将示范区两栖动物栖息的生境类型划分为15种,包括人工林、灌丛、草地、沼泽湿地、溪流、天然湖泊、人工池塘、临时水域、石缝、水洞、旱洞、耕地、撂荒地、道路、房舍。其中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所包含的生境与两栖动物出现的生境数量对比为:无石漠化区15-(12),潜在石漠化区13-(10),轻度石漠化区10-(3),中度石漠化区8-(4),强度石漠化区6-(1)。(4)结合两栖动物生存、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周期,从生境临时化、生境单一化、生境趋劣化三方面对示范区两栖动物的生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原生环境保护、被破坏生境恢复、人工栖息地模拟、区域规划建设、景观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对示范区两栖动物生境保护方式进行了探讨。(5)鉴于各等级石漠化区域中两栖动物群落构成的不同及两栖动物生境状态的差异,在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区进行两栖动物联合保护区的规划、在轻度石漠化区为主进行了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的构建、在中度石漠化与强度石漠化区进行了石漠化治理与栖息地构建相互促进等工作,并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域两栖动物多样性与生境保护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