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离不开理论指导,也离不开域外经验。德国、美国和台湾应用型大学或技术学院的应用型办学经验说明:办学要与产业、尤其是地方产业相呼应,在实践上往往形成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在专业的设置上,为本地的产业,尤其是优势产业提供高水平的毕业生。当然应用型大学并非培养简单的操作人员,也会推动应用型科研,加强科研转化。域外的经验也反映出应用型转型并不仅限于工程类专业,商业、社会工作、法律、非医师类的卫生健康和护理等等领域都发展出众多的应用型专业。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实际的困境。以Z学院为例,在专业设置上着力于应用型专业与“新工科”;引进师资时也开始注重“双师性”人才的引进;科研开始重视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横向科研项目。但是困境也是客观存在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因为传统的惯性、行政主管的介入,专业设置还存在诸多弊端,而并不是始终围绕应用型来进行的,一些传统的专业不得不依旧不得不保留;课程设置上也是如此,一些非应用型转向的课程依旧保留而不能摒弃,一些有利于应用型转型的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实践课程不能很好贯彻实现,因此并不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帮助;在教学和科研上,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师资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科研、职称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教学科研上的传统方式与科研上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偏重依旧存在,因此也不能完全贯彻应用型转型的要求。此外,在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警惕一种风险,那就是转型是发展而不是倒退。发展也意味着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而不能被废弃。追求真理、保持思辨以及人文关怀,是当代大学之精神。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负有传承与发展大学精神之职责,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