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主要是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 μginosa)产生的一类单环七肽化合物。这类肝毒性物质能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的活性,从而导致机体的肝损伤,同时它还是一种肿瘤促进剂。由于MC的强毒性和高稳定性,使得MC污染问题得到广泛关注,MC-LR是众多异构体中存在最普遍、含量较多、毒性较大一种。本文以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尼罗罗非鱼体富集微囊藻毒素的模型,通过三种不同染毒方式(腹腔注射、MC水体接触、直接投喂藻细胞),研究MC-LR在罗非鱼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在鱼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蓄积及消退规律。通过对鱼样提取条件、色谱条件和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了鱼样中微囊藻毒素-LR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结果显示,肌肉、肝脏、血清、胆囊、肠道、鳃等组织的回收率分别为76.1%,74.9%,79.4%,73.0%,68.4%,76.7%,平均回收率约为74.8%,精密度小于10.5%,符合实验的要求。应用腹腔注射染毒法,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下MC-LR在罗非鱼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50μ g/kg BW的注射剂量下,可在罗非鱼的肝脏、血清、胆囊、肠道、鳃等组织中检测到MC-LR的存在,肌肉含量低于检测限。肝脏中MC-LR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染毒后的2h即可检测到4.330μg/g的MC-LR,24h时达到最大值(4.938μ g/g),随后呈下降趋势。血清、胆囊中MC-LR的最大值分别为2h的0.390μg/ml、24h的0.285μg/g。肠道和鳃也检测到少量的MC-LR,这可能是血液运转的结果,也可能是机体的一种重新分配作用。应用粗体藻毒素的水体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下高低两种浓度(62.5μg/L和1.39μ g/L)的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高浓度水体染毒方式下,可在罗非鱼的肝脏、肌肉、肠道、鳃等组织检测到MC-LR,低浓度组未检出。肠道和鳃作为暴露的两个器官,都可能是毒素吸收的途径。肝脏作为靶器官,毒素的蓄积量最大,富集第8d时达到整个试验期间的最大值,为2.036μ g/g,其蓄积速度和消除速度也最快,其它组织MC-LR的含量为肠道>鳃>肌肉。整个试验期间肌肉中MC-LR含量不高,出现峰值的时间比肝脏滞后,富集期间肌肉平均MC-LR值约只有肝脏的2.9%,释放期间约是肝脏的8.9%。虽然罗非鱼的胆汁未检出MC-LR,但是释放后期肠道中大量的毒素表明肠道在毒素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喂食蓝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下微囊藻毒素-LR(MC-LR)在罗非鱼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情况。分试验两组进行,组1喂食未经处理的新鲜藻细胞,组2喂食相同量经超声波破碎过的藻细胞。结果表明,不论是采取破碎蓝藻细胞还是未破碎的方式均可在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检出MC-LR,细胞破碎组肝脏和肌肉的富集能力高于未破碎组的。染毒第3d,即可在肝脏和肌肉中检出不同程度的MC-LR,肝脏中MC-LR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MC-LR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破碎组肝脏和肌肉分别在染毒的16天和11天达到最大值(2.021μg/g和0.071μg/g);未破碎组则分别在染毒的24d和21d达到最大值(1.856μg/g和0.036μg/g)。整个富集阶段破碎组肝脏MC-LR的平均值为1.171μg/g,略高于未破碎组的1.029μg/g;破碎组肌肉含量的平均值0.051μ g/g,高于未破碎组的0.029μ g/g。将细胞未破碎组的罗非鱼进行释放阶段,结果表明,罗非鱼的肝脏能快速清除MC-LR,释放13d时达到释放阶段的最低值,为0.241μ g/g,与肝脏相比,肌肉对毒素的清除要缓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