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木刻插图与明代徽本戏曲小说传播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万历中后期,我国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刻书事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木刻插图业也遇到了发展的良机,出现了“无书不图”的盛况。徽派插图随之崛起,并成为一时之风尚,从而引发了徽本戏曲小说传播的热潮。   了解徽派插图,是我们研究它与徽本戏曲小说传播关系的基础。徽派插图风格俊逸缜密、繁缛富丽,是明代的木刻艺术与绘画艺术结合的产物。它既符合木刻艺术的发展规律,又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故而很受欢迎;它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建安、金陵插图时代,开启了插图注重艺术价值提升的新局面,具有巨大的转折意义。   徽派插图的形成、发展,是徽州的书坊主、画家、木刻家共同发掘徽派插图艺术价值的结果。除此之外,徽州的地理文化、徽商文化、徽州的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等,也是徽派插图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伴随着徽派插图的风靡,徽本戏曲小说渐渐走出徽州,传至金陵、杭州、苏州、吴兴等地,甚至还出现了“人争宝之”的热烈场面。徽州书坊主们正是凭借徽本戏曲小说一流的质量和精美的插图,并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徽本戏曲小说的销售市场,促进了文本传播。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章介绍徽州戏曲小说木刻插图本的研究范畴、价值、传播等基本情况;第二章分析徽派插图的形成、插图功能的转变;第三章探究徽州画家、家族刻工,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通过“徽化”现象,认识徽派插图与金陵、杭州插图间的区别与联系。
其他文献
一个“水”字将昆曲的唱腔、表演场所、表演服式联系在了一起。昆曲“水磨调”,临水昆曲舞台,昆曲表演中飞舞的“水袖”从形象到审美都含有了水的元素。   母系氏族时期的“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是活跃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作家之一,他的一生作品颇多,涉及小说、散文、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的研究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更在文学批评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媒体的发展,标题研究变得日益重要与迫切。本文围绕媒体标题,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及认知语言学、信息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与媒体标题语体研究、媒体标题用
第一人称叙事作为限制叙事的主要手法,在晚清以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小说多是借助“我”的经历和见闻来连接各种故事,很少表现“我”的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叙述者“我”只
本文写作宗旨在于分析杜甫与“老”这一美学范畴的关系及杜甫对于“以老为美”美学观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杜甫体现了“老”的审美形态。首先,“老”是杜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即教学对象是在已有的母语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因此母语迁移则被认为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导致习得错误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