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族群媒介形象与身份认同关系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是现实和认知结果之间的桥梁。媒介呈现出的形象构成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拟态环境。尽管媒介形象是大众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产物,但却未必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某个人们从未涉足的地域族群的形象。这样的媒介形象不仅使人们对某一地方族群产生偏见和误解,还对该地方族群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的方法做实证研究,在刻板印象、身份认同、框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内蒙古地方族群——牧民的媒介形象、身份认同和二者关系。一方面分析电视媒体的节目内容对其媒介形象的呈现,另一方面深入调查牧民对族群身份的认同,比较“他形象”和“我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探究媒介是否对牧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改善和提升地域形象提供借鉴。内蒙古牧民最常接触的媒介是电视,其节目类型分为新闻、专栏和电视剧(电影)。在这些节目中,牧民媒介形象具有生活文化经济议题多、政治形象构建不足、品质特征以正面为主、人物多是青壮年男性、视觉符号尚可听觉符号不足的特点。媒介形象与牧民自身认同形象之间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虽然媒介议题与牧民关注点相符,媒介形象中的人物年龄、性别也较真实,但是牧民对自身品质特征的认识与媒介呈现有差异,牧民对视觉、听觉符号的表现要求与媒介也相异。目前媒体在塑造牧民媒介形象过程中存在问题:地方新闻与全国新闻传播内容不同,缺少牧民政治形象的构建,牧民历史形象多于现代形象。地方族群的媒介形象对其身份认同存在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证明媒介形象与牧民自身认同形象的相异一定程度加深了牧民对媒介形象的不认同感,但牧民仍然具有较强的民族身份认同感,较少受到外界族群影响。为了提升牧民自身的形象,媒体、牧民自身、政府都需要按照针对性的建议做出相应努力。
其他文献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中,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出现的并不晚。纵观我国新闻网站发展的十几年时间,虽然形成了较完整的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但是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形成营利
期刊
述评新闻在中国长期存在,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受到新闻界和读者的重视,这不是偶然的,因此,对它的探讨成为一种必然.该文就四个方面对述评新闻作了初步探讨.第一,为了加强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