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占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的1%左右,但却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实体肿瘤,在儿童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50%~60%,占所有的肝脏肿瘤病变的25%~45%。由于本病病程短,恶性程度大,肿瘤切除率低,预后差,所以肝母细胞瘤至今仍是小儿肿瘤的难治之症之一。在治疗上,肿瘤的完整切除被认为是肝母细胞瘤患儿得以治愈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并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但大约50%的肝母细胞瘤患儿在初诊时因肿瘤巨大、广泛浸润而无法一期手术完整切除,另外约有20%的肝母细胞瘤患儿发生远处转移。在8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化疗药物出现及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尤其当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被应用到肝母细胞瘤患儿中,肝母细胞瘤的预后得到极大的改善, 5年生存率达到75%左右甚至更高。目前国内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与美国儿童肿瘤研究组CCG和POG的治疗方案类似,其推荐方案为肿瘤若能一期完整切除,则先行一期手术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若肿瘤不能完整切除,则先行活检明确诊断后给予术前化疗,延期手术,术后化疗,这使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全身化疗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抗癌药物通过漫长的途径到达肝脏时,已有相当多数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效明显降低,并且造成全身毒副反应较多、较重,甚至部分患儿死亡。近10年来,随着介入医学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探索在常规一期无法切除的肝母细胞瘤中,先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再行二期外科手术切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成为不可切除肝母细胞瘤的术前化疗重要治疗手段。目的:1.探讨HB患儿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水平与肿瘤分期、病理组织类型、肿瘤体积的相关性。2.探讨TACE是否可作为一种术前治疗方法应用于不可切除型巨大肝母细胞瘤,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及AFP显著下降,为患儿带来二期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并证实TACE治疗HB的临床可能性及疗效。3.探讨TACE是否能通过提高HB患儿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数值为指标以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患儿对外科手术的耐受性,改善预后。4.研究TACE治疗HB的毒副反应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1.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的25例未经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儿,其中1例门静脉癌栓患儿放弃治疗,不包括在本研究内。24个病例中,男14例,女10例;男女比率约为1.4:1,年龄26天~3岁5月,平均年龄约14月,均为5岁以下病例,依据临床表现、B型超声、CT扫描、甲胎蛋白(AFP)定量测定和肝脏肿物穿刺活检术确诊为肝母细胞瘤,其中胎儿型13例,胚胎型7例,混合型4例。术前检查心、肝、肺、肾功能正常,凝血指标正常。2.本研究组病例按CCSG分期法ⅡA期3例,ⅡB期11例,ⅢA期5例,ⅢB期5例。3. 24例均因肿瘤巨大外科估计不能一期手术切除而接受TACE,具体措施为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寻找肿瘤供血血管,再超选择进入肿瘤供血血管后配合应用吡柔比星、顺铂及超液化碘油混悬乳液栓塞化疗,注药完成后,再注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栓塞供血动脉。以TACE术后4~6周腹部CT图像上肿瘤体积、甲胎蛋白的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比较其经TACE前后甲胎蛋白、肿瘤体积、血红蛋白及心脏毒性、肝肾功能与TACE的相关性。4.全部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HB患儿肿瘤临床分期Ⅱ期、Ⅲ期与甲胎蛋白水平未见差异(119921.9±175320.39 vs155537.9±185475.27,t=-0.474,P=0.641);三种病理组织类型与甲胎蛋白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00,P=0.951);肿瘤体积与甲胎蛋白未见相关关系(r=0.33,P=0.115)。2.通过对TACE术前、第一次及最后一次TACE术后的三个时间点的AFP分别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发现三个时间点AFP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4.286, P<0.001;Z=-4.107,P<0.001;Z=-4.143, 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4.344,P=0.016。显示时间效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通过对TACE术前、第一次及最后一次TACE术后的三个时间点的肿瘤体积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三个时间点肿瘤体积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315, P<0.01;t=7.570,P<0.01;t=6.972,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29.996,P<0.001。显示时间效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 HB患儿TACE术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行TACE治疗前(114.54±12.77vs90.33±8.31,t=-8.149,P<0.01;44.08±3.64vs35.21±2.94,t=-11.0,P<0.01)。5. HB患儿TACE前后肌酸激酶水平未见差异(116.70±31.57vs120.39±26.08,t=-0.733,P=0.472);HB患儿TACE前后肌酐水平未见差异(22.71±5.03vs21.75±4.42,t=0.398,P=0.694);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可见差异(26.33±17.24vs33.04±13.71,t=-2.332,P=0.029),但因ALT在正常范围内,故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无临床意义。结论:1. HB患儿肿瘤临床分期与甲胎蛋白水平未见差异;胎儿型、胚胎型、混合型三种病理组织类型与甲胎蛋白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体积与甲胎蛋白未见相关关系。2. TACE可作为一种术前治疗方法应用于不可切除型巨大肝母细胞瘤,经TACE后HB患儿的AFP水平明显下降及肿瘤体积明显的缩小,为患儿带来二期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证实TACE治疗HB的临床可能性。3. TACE能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而且提高患儿对外科手术的耐受性,改善预后。4. TACE的肝肾毒性及心脏毒性较全身化疗明显减少,故TACE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HB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