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近纪是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的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在该时期发生明显的波动,研究这一时期的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古城子组孢粉植物群进行的详细研究,恢复当时的古植被面貌,定性的描述了古气候,并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重建了古气候参数。本文分析了采自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古城子组的43件样品,经实验处理,均含有大量的孢粉化石。经鉴定,共有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类型最为丰富,共有50属,111种;其次为裸子植物花粉,共有14属,35种;蕨类孢子所含类型最少,共有7属,13种。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含量最高,以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和无口器粉(Inaperturopollenites)占绝对优势;被子植物花粉中榆粉(Ulmipollenits)、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莫米粉(Momipites)、和栎粉(Quercoidites)含量较高;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及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根据孢粉组合中主要科属含量在地层中的变化情况,将古城子组自下而上划分三个孢粉组合带,分别为Taxodiaceaepollenites-Momip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孢粉组合带、Taxodiaceaepollenites-Ulmipollenites-Quercoidites孢粉组合带和Taxodiaceaepollenites-Osmundacidites-Ulm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孢粉组合带。通过孢粉化石的分析与鉴定,在古城子组中发现具有地层意义的小刺鹰粉(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麦氏杵纹粉(Pistillipollenites macgregorii)和禾束三孔沟粉(Tricolporopollenites hoshyamaensis),结合前人资料进一步了论证古城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始新世。通过与东北华北区同时期地层孢粉组合对比,发现古城子组与依兰早始新世达连河组下部含煤段、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上部含煤段、吉林始新世珲春组中晚始新世下段、吉林万昌地区早始新世、山东始新世五图组含煤岩系孢粉组合有一定区别,与渤海沿岸地区孔店组二段孢粉组合高度相似,推断出两者当时所处环境及气候相似。根据孢粉植物群现存最近亲缘关系的母体植物的生态条件及分布特点,重新建立了早始新世抚顺盆地的植被面貌和古气候。认为抚顺盆地早始新世时期是以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当时处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通过对当前孢粉组合应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重建抚顺盆地早始新世7个古气候参数,即:年均温(MAT)14.9℃~15.8℃,最热月均温((WMT)25.6℃~27.5℃,最冷月均温(CMT)7.8℃~11.4℃,气温年较差(DT)15℃~23.9℃,年均降水量(MAP)1 011.3 mm~1 163 mm,平均最大月降水量(MMaP)179.4mm~201.3 mm,平均最小月降水量(MMiP)11.3mm~21.5 mm。将共存分析结果与现今抚顺气候值对比,发现始新世早期年均温较现在高9.35℃,最热月均温较现在高3.55℃,最冷月均温较现在高24.3℃,年均降水量较现在多约304.1 mm,抚顺盆地始新世早期气候与现在当地气候相差悬殊。根据气候类型划分原则,抚顺盆地早始新世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现今为温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