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撰写的《文镜秘府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法式”论主要是关于诗文作法的理论,其理论内涵包含诗文之声律规则、对属要求、避病原则、句法旨意、章法原则等方面。《文镜秘府论》以“法式”论为核心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文学起源论、文学功用论及作者创作动机论。而且作者在研究“法式”理论的同时,也将其理论积极运用到了批评活动中,进行了批评实践。本论文在认真考察和梳理遍照金刚的生平与成就,尤其是他在留唐前及留唐期间的汉文化文学积累与修养、《文镜秘府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文镜秘府论》的成书及价值意义等问题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对“法式”内涵及外延的阐释。“法式”不光有方法、技法、技巧之义,也有格式、样式、形式之义,还有规则、标准、法度之义。该书以“文镜秘府”名书,意在表达其核心和实质是为诗文创作者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从而建立文学形式的典范与标准。同时,全书的内容体系、结构编排及关键性的概念术语等方面均蕴含着“法式”的内涵。可见,“法式”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理论范畴。第二是对“法式”论理论内涵的阐释。“法式”主要讨论诗文的作法、方法、规则和样式等,“法式”论是有关文学形式的理论,旨在为诗文创作者明法式、立标准。诗文,尤其是诗,其艺术形式不外乎声律、对属、避病、句法、章法等方面。具体来说,“法式”论在声律方面提出了“五音不夺”、“因宜适变”的原则;在对属方面提出了“句字恰同,事义殷合”的原则;在避病方面提出了“取于谐和”、“在于变通”的原则;在句法方面提出了“义势相承,文体伦贯”的原则;在章法方面提出了“上下符契,先后弥缝”的原则。一方面,遍照金刚通过建立这些原则和要求,使诗文创作者在创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他对待这些规则或原则的态度又是渐趋宽松和自由的,可见其文学思想的辩证性。第三是分析以“法式”论为中心的理论构成,包含文学起源论、文学功用论和作者创作动机论。遍照金刚提出“开本有之字”、“演自然之文”的文学起源论,一方面受到刘勰“自然之道”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真言宗的语言文字观。“文章之义,大哉远矣”表明了他对文学功用和重要性的认识。他之所以认为文章义涵深远广阔,除了受到佛教真言宗语言文字观的影响之外,还秉承着儒家文学功用观。关于作者创作动机论,遍照金刚不仅提出了“君子济时,文章是本也”的一般作者动机论,同时还说明了自己创作《文镜秘府论》的动机和缘由:一是为热衷文学之士提供具体可操作的为文之法;二是应“一多后生”的恳请。此外,遍照金刚在讨论诗文具体作法时,是以广泛批评历代诗人诗作为基础的,他将其文学理论积极运用于批评活动,进行了批评实践。《文镜秘府论》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作者遍照金刚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六朝至唐一段时期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文艺思想融合而建构的。因而,“法式”论具有理论继承、发展和深化的意义,而且对日本的汉诗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当今文学形式渐趋多元化、国学热潮日益推进以及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新形势下,挖掘“法式”论中含有生命力的内容及对其进行当代意义阐释,不仅可以丰富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以及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