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含硫酸盐有机工业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优化与硫元素回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硫酸盐有机工业废水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种类之一,在这类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不但要考虑COD、NHx-N、SS的处理,而且还要考虑硫酸盐的去除,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制定硫酸盐的排放标准。因为排放这类废水的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这类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本论文的相关研究中,在借助了电解电化学和微生物学的技术基础上并以显著降低废水废水中的COD和硫酸盐为目标提出了一套新工艺。在利用这套工艺对含硫酸盐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甲烷化过程和硫酸盐还原过程的稳定进行以及沼气脱硫过程是决定该工艺能否实现处理目标的关键环节。由此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几个主要核心内容:   其一,对一种改进式产酸相厌氧反应器(ACAR)的研究。利用这种改进式厌氧反应器保证硫酸盐还原过程和有机物酸化过程的正常进行,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某些特点,将反应器控制在适当的酸性条件下运行,避免在整个流程中设置pH调节单元使处理工艺得到优化。   其二,产甲烷相反应器厌氧降解动力学研究。为更好控制产酸相反应器的运行和产甲烷相反应器的类型选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从动力学的角度对硫酸盐还原和有机物甲烷化共存的厌氧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其三,沼气脱硫技术研究。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产物大部分是以H2S形式存在于厌氧处理过程的气体产物中。气体产物的脱硫可以实现硫元素的稳定同时可实现沼气能源的净化。在这部分研究中采用电解电化学技术对铁盐吸收液的循环利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水pH=5.5,COD/SO42-=5.5,反应器进入稳定状态运行后出水的pH和 COD/SO42-分别稳定在6.8-7.2和9.2-12.5之间。这种改进式厌氧反应器应用不但能够保证有机物的酸化和硫酸盐还原过程的进行,而且避免了在整个流程中设置pH调解单元使运行费用大幅度降低。   (2)硫酸盐还原菌和产酸菌可以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存在,但是它们在不同空间内的密度分布相差很大。在底部产酸菌密度较大,而在顶部空间硫酸盐还原菌密度较大。   (3)在酸性条件下95%以上的硫化物(TS)是以游离态硫化氢的形式存在的。利用这一特点并通过脱气设施强化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降低反应器内TS浓度是可行的。   (4)硫酸盐还原和有机物甲烷化过程都会导致COD的变化,通过对不同 COD/SO42-进水条件下COD降解动力学的研究可揭示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化共存混合体系降解过程的变化规律。   (5)当进水COD/SO42->8的情况下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产物(游离态硫化氢)将不会对整个厌氧处理过程产生影响。为了保证整个厌氧处理流程的正常进行须将产酸相反应器的出水COD/SO42-控制在8以上。   (6)在5<COD/SO42-<7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提高反应器的上升流速可小幅度上提高COD的降解速率。在此情况下采用上升流速较高的反应器诸如:膨胀床厌氧反应器(EGSB)以及内循环流厌氧反应器(IC)作为产甲烷相反应器必须慎重。这些反应器的降解高速率是以颗粒污泥的大量存在为前提条件的而反应器中游离态的硫化氢会影响到颗粒污泥的形成。   (7)采用电解的方法可以实现铁盐吸收液的循环利用。在电流密度为0.35A/cm2,阳极室容积为0.251,吸收液Fe3+=20mg/l,进液流量在0.6-0.81/min的情况下电流效率可达到80%。   (8)在硫化氢含量为5.68g/m3的情况下,采用一级吸收处理后净化气体就能够满足用于锅炉热能方面的要求。在硫化氢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级吸收的方式进行脱硫。   将基础科学的技术进步引入到污水处理领域中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本课题在厌氧处理工艺优化和沼气净化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含硫酸盐废水治理的生产性试验以及硫酸盐排放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是将薄壁钢管外包于型钢混凝土柱,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是将薄壁钢管外包于钢筋混凝土柱,用钢管替代箍筋,钢管不直接承担纵向荷载,只对核心混凝土起约束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剧增。社会对石油的需求也是愈来愈大。与此相应的石油工业发展迅猛,而由于管理不善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因素决定了传统课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国内外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正在迅速扩大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的应用范围与使用量,结果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 北京南护城河
深井开采是我国地下采煤的趋势,矿井深部的高温环境给矿井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改善深部矿井高温环境,是当前煤矿生产和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论文针对淮南矿区深井建设与煤矿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高温热害问题,通过对矿井地热灾害影响因素研究以及防治技术分析,提出了采用深井巷道阻热材料阻断热源降低井下温度的方法。通过普通混凝土的原材料被新型的保温阻热材料代替然后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配比,然后测得新型材料的导
一直以来,人们主要是通过研究应力应变关系来研究岩石力学特性,对破坏过程研究不够。岩体为地质体,其裂隙分布错综复杂,由于缺乏观测内部裂隙扩展的有效手段,岩石破坏过程研
中国加入WTO之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在中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建筑体制改革的重
外围框架筒体结构是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产物,外围框架围合成简体,具有空间受力的特性,因而能够满足更高的结构受力需求。本文结合一实际工程,工程采用外围框架简体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在自然环境中经历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骤然降温、太阳辐射,温度作用在结构中普遍存在。温度对结构的作用体现在变形和应力两个方面。为了满足使用和审美要求,结构跨
目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应用和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带型钢边框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由于剪力墙与型钢之间的耦连作用,使带型